罗辑思维不止帮人读书,还劝人读书

作者: 古稀Hyde | 来源:发表于2014-04-14 07:33 被阅读251次

    ——非议《速时代》

    《非议<喷一下罗辑思维>》中,LostAbaddon在评论中发来两篇文章链接求非议,且谈谈《速时代》中关于罗辑思维的部分。

    L提到:“既然科技已经如此昌明,那就让我更懒一点吧。……我连读书都不想读了,科技,你帮我读吧。所以,我们就看到了罗辑思维。”

    L觉得不妥的一点是,罗辑思维帮我们读书,“关键就在于——那些都是理论知识,你从来没有实践过。”但是即便是我们自己亲自去读,仍然只是些理论知识,还是没有实践过。哦,L说的实践可能是指我们自己读书得出结论的过程,那么这和平时我有问题了是选择去图书馆查书还是上网Google一样,看罗辑思维属于后者。

    提到罗辑思维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的自媒体的原因,L写道:“为何罗辑思维会大热?归根到底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他让人充满了‘充满智慧’的幻觉。”

    一部分人为了获得“爱读书人”的称号加入罗辑思维。在中国,读书从来是一件高大上的事,至少是一件政治正确的事,你说你读书绝对没人说你的不好,这和美国青年买iPhone、中国青年买小米是一样的心理。

    一部人是对阅读这个爱好志趣相投。微博上曾经有个很热的话题,是以色列、日本、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的年人均阅读量的比较,据说刨去课本中国人均阅读量甚至不足一本。个人觉得实在夸张,但是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中国目前爱读书、坚持阅读的人很少了,于是爱读书的人需要找到一个认同,等到罗辑思维出现,大家便有了一种“终于找到组织了”的兴奋。

    L再将罗辑思维和中国教育拉到了一个水平:“整了半天,我们一面高呼中小学教育不要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一方面却在离开校园后接受罗辑思维的填鸭。”

    填鸭式教育就一定坏吗?君不见在我们倾慕美国的大学教育时,美国可是对中国的中小学教育羡慕不已。于是有中国砖家提出了观点:最好的教育就是把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和美国的大学结合起来。

    美国人羡慕中国什么呢,没错,正是填鸭式教育奠定的扎实的基础。当然,我们看罗辑思维可不是为了死记硬背打基础的。

    其实罗辑思维是提供给我们一个接触知识的低门槛。好比名著改编的电影,诚然读原著更能体会最真实和最深层的感情,但是你没有想过“低级知识分子”的感受,他们也想读名著,于是对不能阅读原著的他们而言,电影成为了较好的选择。罗辑思维则给那些投身“速”的人一个选择。

    又好比电影的热映导致原著销量增长一般,罗辑思维在“填鸭”完后推荐的书目也是如此。因此可以说罗辑思维对个人亲自阅读是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的。

    所以我们聚集到罗辑思维不是为了吃饱不饿。

    另,你以为罗辑思维只是做“你身边的读书人”吗?嘿嘿,这不过是表面现象,去东莞的酒店可不是光为谈人生说理想的。

    “我等着速时代推出程心思维,来帮我们实现我们的审美需求,然后再推出云天明思维,来帮我们实现我们的自我实现需求。”幸亏我看过大刘的《地球往事三部曲》(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还能理解什么“程心思维”、“云天明思维”,否则就糗大了。什么意思呢,聚集在罗辑思维周边的人我们并非不(自己)读书!这本罗辑思维曾经倾情推荐过的科幻巨著,我们也是自己读过的。

    最后,无关罗辑思维,感觉是L行文中的自相矛盾。“这也就是速时代在知识层面的写照——不是为了填补空虚的心灵和脑洞,只是为了用而拿,是一种典型的拿来主义。”先是说拿来的理论未经实践是无用的,又何以为用而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LostAbaddon:@m1ch3ll3 这点在《汤之韵》的第三部分已经提到了,给出了鸡汤和成功学的适用范围和适用人群。
      • 小米二世:@LostAbaddon @古稀Hyde 说实话,我感觉你俩的分歧并没有你们想像中大,只是侧重点不同。对于平时不看书,视野狭窄,脑袋空空如也的人,如果由于罗辑思维而产生提升自己的意愿,找书来看,当然是件好事,如古稀所云,由于接触影视改编而亲近原著,亦如Abaddon所云之蓝图/藏宝图。Abaddon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的是,不能沉溺在“知识快餐”的幻觉里,否则你依然是多了点谈资和知识,依然毫无见识,依然不会自己思考。古稀是以好意来揣测罗胖的受众,Abaddon则对一部分所谓的“求知”受众撕下“好学”的画皮。
      • LostAbaddon:1,说看罗辑思维等价于去读书馆看书是偷换概念。
        虽然,你都是在通过别人的经验总结来获取知识——这点上两者的范式是相同的——但关键在于差别:一个是你自己去总结,一个是别人帮你来总结。
        这就好比吃饭,你直接去吃别人消化后的流质,本质上来说你也是可以吸收的,但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过程和体验。
        自己提炼的过程有助于你将知识提炼为经验,而直接获取别人提炼后的结果因为缺乏提炼过程,是做不到这点的,或者做到的程度很低。
        当然了,一个明显的反例就是工具用书,因为工具用书就是最后总结提炼的结果,而不需要前面的过程。比如仪器说明书。
        然后,这一段的另一个错误在于:谁说实践就是“我们自己读书得出结论的过程”了?
        这又是一个错误的理解——实践不是读书,而远大于读书。
        比如说,你看了一百本教你写C++的教科书,不代表你就真的会了C++。
        在《速时代》中举出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这点(事实上后来有人说我举的例子太多了),而显然古稀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些例子,或者没有注意到这些例子是用来干什么的。
        你学了四年建筑学,不表示你一出手就能造出一幢大厦而不出错。
        实践,就是将知识转化为经验的最有效的过程(其转化率远优于各种看书)。
        所以我完全不能理解你是如何将实践和读书等价在一起的。

        2,关于我所说的“充满智慧的幻觉”,我完全没看出你在反驳什么。
        你似乎是作证了我对这种幻觉的论述,那就是人们需要这种幻觉。
        你似乎指出了这种幻觉的必要性,而这点我从来都没有否认过。
        你似乎指出了罗辑思维为这种幻觉开出了一剂不错的致幻剂,而这是我一直在强调的。
        简单说,你似乎不是在反驳我,而是在支持我,谢谢。

        3,填鸭教育一定坏吗?当然不是了。
        八股文也有好的地方,这点我一直很欣赏。
        填鸭教育的坏处何在?在于不懂审时度势,不懂变通,不知道世界上绝大部分东西没有标准答案。但这不表示它没有好处。
        你看,我一个大姐一直教育我们:我国教育的坏处就是将一切都分解为非好即坏。在这点上,我觉得她没说错。
        我将罗辑思维放到填鸭教育的同一层次,但不表示这货就一无是处,我也从来没说过这货就一无是处,所以我不知道你所谓的“填鸭式教育就一定坏吗?”这个疑问到底从哪来的。

        4,关于低门槛这点,是我在《速时代》中所没有讨论的。
        但,就如我一贯相信的,如果你真的是渴望知识而非充满智慧的幻觉的话,你会在接触罗辑思维之后或者之外,自己去找更多的东西来看的。
        所谓“低级知识分子”之说我一直认为是无稽之谈。就如同我们说女人的美丽一样,么有丑的女人,只有懒的女人。同样的,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低级知识分子,有的只是还不够勤快的知识分子。
        倘若你觉得充满智慧的幻觉已经足够了,那也没人胁迫你一定要去看更多的书。我只是告诉你:这货只是幻觉而已,你要真的有知识,还是要自己去看书,自己去实践——再度提醒,实践课不是看书哟亲,不要当一枚书呆子哟~

        5,关于自相矛盾的说法,你理解错了。
        我举过例子,知识就是大厦的设计图,而实践得来的经验就是造大楼的经验。你能说只有设计图没用吗?当然不能,因为没有设计图你什么都干不了啊。
        但只有设计图就有用了吗?还是没用,因为你如果没有经验你还是造不了大楼。
        拿来用的用是干嘛?就是应急一下,虽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能把一些事情对付过去——就比如你要去楼里找人,你虽然不知道怎么造楼,但拿着设计图你还是知道路怎么走的。
        但为何说它没用?因为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时候都是找人,正如不是所有时候都是造楼一样。
        “用处”也分很多种,不能一概而论。

      本文标题:罗辑思维不止帮人读书,还劝人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ael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