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家庭背景,资本,人脉,影响力等差距,社会被分为三六九等。通常情况下,人们穷尽一生来实现向上的阶层跨越,为自己和子孙后代谋求更好的生存环境与发展平台。
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和莎士比亚都说过,光有财富的积累还不够,贵族需要用三代人的时间来培养。不过在这个快马加鞭的时代,什么都可以被催熟,贵族养成也不例外。不仅可以用金钱购买贵族的吃穿用度,还可以花钱培养贵族的爱好,直达上流人士社交圈。
▲图片来源:凤凰网 - 俄罗斯名媛舞会
但是,是谁向我们传递了贵族生活的模型?又是谁来定义高级的消遣?所谓高级的生活方式,也许只是西方文化为我们构建的精神海市蜃楼,诱惑我们通过买买买来快速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想成为优雅女性吗?来买香奈儿;
想成为成功男士吗?来买劳力士;
想成为有个性的人吗?来买苹果;
想过上有品位的生活吗?
来吃米其林,喝红酒,听交响乐,看艺术展,打高尔夫。。。
其实对这些爱好的消费本没有错,人本就应该在财务允许的范围内去多维度体验,增加见识,激发灵感,并发现自己的多面性。
但是人们不该因此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也不该因为虚荣而忽略自己内心真实的喜好,通过迎合与伪装盲目追求所谓的高大上。
就像马克·吐温在《镀金时代》所说:
“用不着操心去装门面,不必苦心焦虑去勾心斗角,也不必为了妒忌别人和患得患失而烦恼。”
另外,时代的审美在不断变迁,我们无法保证自己能一直紧跟潮流。也许就像冲浪,我们一直追着浪花跑是不可能踏浪前行的,只有用手提前划到可能会形成海浪的起点,然后 等 浪 来。
曾经“哥特”一词是意大利人用来嘲笑法国人的建筑风格土气,如今在2019年4月15日,作为哥特式建筑代表的巴黎圣母院意外失火,牵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
曾经日本的浮世绘因描绘不入流的花街柳巷和市井生活而不受重视,却因作为瓷器和漆器的包装纸,被运送到欧洲后启发了后来的印象主义绘画。
甚至“印象”这个词也是评论家讽刺莫奈的《日出·印象》过于潦草、凭印象作画而由来。
曾经嘻哈和街头文化被认为是来自黑人社区的恶搞,但现如今却成了大牌“致敬”(抄袭)的对象
曾经打游戏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但现如今电竞产业的规模已突破10亿美元。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乘着时代发展的巨浪,非主流完全有潜力成为下一个主流。
在非主流与主流的更新换代中,我们有什么理由去鄙视那些与我们喜好不相同的非“高级”爱好呢?也许我们在鄙视他人不高级的同时也会证明我们自己目光短浅。
在我看来,喜欢美国脱口秀与东北二人转并没有高下之分,虽然东北二人转不一定会引领潮流、火遍全球,但它是在特定社会与文化背景下的一种艺术的表达,值得被尊重。
希望我们不要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了自己。就像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中英国皇后乐队主唱佛雷迪·摩克瑞在羞于承认自己的过去时,父亲训导他:不面对真正的自己,你将一事无成。
欢迎大家来关注我的公众号“壹零说事儿”,每周更新小故事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