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丢丢,今天又打人了!”
这是我每次回到家以后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之前在其他的文章当中也多次提到过丢丢打人的这个毛病。这也确实成为我们家在育儿方面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前几日,在整理书架的时候,发现一本满是灰尘的书,上面还写着别人的名字,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爱人找楼下的邻居借的,放在我们家应该有两年多了,但却一直没有看完。
“讨厌的桌子让你再碰疼我家小宝!”你还这样打桌子吗?看书名我以为这应该是一本写给妈妈看的书,所以这几年我也没有去翻看它,借了别人两年了,也应该还回去,想着在还回去之前至少家里还是要有一个人看一下,就是抱着这样一个心态,想着就简单翻一下吧。
但是打开之后,我被这本书吸引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我没有再做其他任何事情,包括手机没有动,使用拆书法一口气把它看完了!在书里至少贴了十几个便签,接下来我将针对便签上记录的内容,结合自己在育儿当中遇到的真实案例,逐一来跟大家交流分享。
今天要和大家交流的,就是上面关于孩子打人问题,尹建莉老师告诉我们要教会孩子给小板凳揉痛,通过这点发现了自己之前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们之前做的正好相反,小家伙在地下乱跑,碰到桌子。“讨厌的桌子让你再碰疼我叫小宝!”奶奶一边挥手打桌子一边说!听到这里丢丢也伸手去打桌子。
这种场景,相信在很多家庭都经常会出现,我们也都很习以为常,并没有觉得哪里不妥。作为家长,我们只是在安慰孩子,但没有意识到,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学习,那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学到什么了呢?她学会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跟别人的相处方式——遇到类似的情况,要打回去!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要求孩子:不可以打人!但大家不会认为这种打桌子的行为会给孩子以后带来什么问题,尹建莉老师在书中这样写的
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有意义的事件,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
“教育即风格之培养”。教孩子“给小板凳揉痛”与其说是一个技巧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教育观或哲学观的问题。家长一定要注意你所有的言行中蕴含的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只有前后统一的东西,才能潜移默化到孩子身上,并稳定在他们的心中,成为他们做事的风格。
回过头我们来看一下打桌子传递出家长什么样的教育观?
第一,不问青红皂白就追究桌子的责任,这等于在告诉孩子:这件事情她没有责任,所有的问题都在对方!让孩子养成逃避责任的习惯。
第二,动手去打桌子,家长嘴上说要求孩子跟别的小朋友好好玩,但在面对这样冲突的时候,自己却动手去打桌子,孩子也会模仿这种行为,“原来这就是妈妈所说的,好好玩!”
第三,家长嘴上说一套,手上做一套,给孩子所传递出去的是言行不一!
那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很简单,在发生类似的事件之后,我们要问孩子发生了什么?“是不是你跑过来碰到了桌子?桌子没有动,那这件事情就是你的不对,你应该跟桌子道歉!你把桌子碰疼了,现在你去给桌子揉揉疼!”
很多家长,也懂得其中的道理,但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做不到。完全可以理解,作为家长,都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受疼哭泣,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先安慰孩子,安抚孩子的情绪。
但家长如果能够考虑清楚,自己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希望孩子养成什么样的品格?那再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只要多想一下,通过这一次,我可以培养孩子哪些品格?然后再采取行动!
比如说孩子摔倒了,可以想一下,我把他抱起来能解决什么问题?让他自己爬起来,可以锻炼什么样的品质?如此一来,你也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了!
用尹建莉老师书中的一句话来结尾——家长所能教给孩子最重要的做人技巧,就是做个好人。
还要回到丢丢打人的这个话题,小步上推出了一个课程,是由中科院心理所医学心理学博士罗静博士讲的,孩子打人被打我该怎么办?如果你的孩子也有这方面的问题,不妨一起来学习一下,扫下图二维码就可以哦(´-ω-`)
“讨厌的桌子让你再碰疼我家小宝!”你还这样打桌子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