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国学文化
古人为什么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如果不对,又为何现在妇孺皆知?

古人为什么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如果不对,又为何现在妇孺皆知?

作者: 溯源清流 | 来源:发表于2020-04-09 19:57 被阅读0次
    “女子无才便是德”,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可能有人会觉得这句话说明了古代社会的局限性,反映了对女性的歧视。

    还有有一种解释很美丽……

    他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里的“无”字,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一个动词,有“不显露”的意思。所以这句话,是指虽然很有才华,但是不张扬,不外露,不在人面前显摆,把自己的姿态摆的很低,是一种谦卑的表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女人既有才华,又很谦卑,自己不认为自己有才华,这才是最大的德行。

    最初,我也很喜欢这种解释。后来发现这种解释也是不对的。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得回答:是在什么时候怎么说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

    清•徐璋所绘《陈继儒像》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及画家。

    根据现有考据,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明末陈继儒所著的《安得长者言》一书中。这句很可能不是陈继儒原创,因为该书是一部格言语录集,记录了陈继儒游学时,从各地“长者”那里汲取的人生的经验。

    那“长者”为何要这么说呢?书中倒是有些答案,首先,“女子无才便是德”还有上半句相配,为“男子有德便是才”;然后,陈继儒还对此句作了注解:“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他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

    也就是说,“长者”(应该也包括陈继儒)认为,女子识字读书的坏处在于被曲本小说“挑动邪心”,“做出丑事”。考虑他说出这句话的时代,很容易理解所谓的“丑事”是什么意思。

    儒家一直有“德本位”的文化传统,男女皆以德为重。传统女子教育,以“女德”为首,明朝亦然。在朝廷的宣教中,对妇女德行、修身的规范,往往放在首位。明永乐年间,仁孝皇后徐氏所作《内训》,其中《德性》篇写道:“贞静幽闲,端庄诚一,女子之德性也。孝敬仁明,慈和柔顺,德性备矣。”

    仁孝文皇后徐氏所做《内训》

    但明朝中后期,社会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人口流动性加强,社会风气也逐渐开放,极大冲击了传统礼教。此时,人们对“女才”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女性开始崇尚才华,男子则欣赏有才华的女子。明朝文学家叶绍袁在《午梦堂集·序》中写道:“丈夫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而妇人亦有三焉,德也,才与色也。”更是把德、才、色三者并列,称为女子的三不朽。

    在此风气下,“才女文化”开始出现,尤以江南地区最盛,这突出表现在明末清初文人与秦淮名妓的交往中。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就提到:“河东君及其同时名姝,多善吟咏,工书画,与吴越党社胜流交游,以男女之情兼师友之谊。”当时,文人与名妓的交游被传为风流佳话,如“复辟社四君子”中冒辟疆与董小宛、陈贞慧与李贞丽、侯方域与李香君的事迹就被人津津乐道。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文人之所以和名妓来往,主要是出于对名妓之才的欣赏。如马湘兰,其“姿首如常人”却以“擅画兰”而才名远著,名士王稚登七十岁时还与已“年五十七矣”的马湘兰“燕饮累月,歌舞达旦,为金阊数十年盛事”。

    明《千秋绝艳图》局部

    然而,既然“才女”常以名妓为代表,就免不了让一些人——如“长者”把文才和青楼淫风联系在一起,说写作诗词的妓女是“淫词丽”,败坏德性。再加上才子佳人小说对女子才情的尊崇,引发现实中才女不循礼法、才子风流多情的故事频频发生,也让人们认为,痴迷文才、抒发性情多会邪淫不贞、灭理乱伦。

    在德才相防的情况下,舍才而取德就是这些人理所当然的选择了。可以这么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在“女才”发展挑战了儒家“德本位”传统之后激起的反弹。而且这种反弹不仅反“女才”,也反“男才”。“男子有德便是才”,言外之意就是,男子再有才华,德性丧失,也算不得真才。

    但“长者”一席话虽然流传较广,却代表不了明清社会的主流舆论。

    一方面,推崇才女的人肯定不会被这么两句话便扭转观念。如清代著名文人袁枚就批评这一说法对女性才情的压抑,主张尊重女性的文才。他认为,“圣人以《关雎》、《葛覃》、《卷耳》冠三百篇之首,皆女子之诗。”他还广收女弟子,教授诗文。乾隆年间“南至闽粤,北极燕鲁”,“一时红粉俱拜门墙”,弟子最多达四十余人,作品编为《随园女弟子诗选》。在他影响下,古代女性文学得以在清朝到达顶峰。

    《随园女弟子诗选》

    另一方面,正统儒家也不愿意认同这句话,在他们看来,这句话虽然鄙夷了“才女”,但未免把话说得太死,还是要强调德才相济的重要性,予以导正,恢复正统女教才好。

    例如:史学大家章学诚就举出孔子最为推崇的周礼中关于妇学的记载,从考证儒教正统出发,证明“无才”主张并非圣贤本意。他认为妇女四德和正统的诗才都是古典妇学的正宗,“必由礼通诗”,而相比之下,“今之妇学,转因诗而败礼”。在他看来,女性可以有文才,但前提是要研习女教,遵守妇德,以德驭才。

    从家训的演变可以看到,如果说明清之前,较少有反对女子读书识字的主张,但明清时期反对女子学习文化的习俗在社会上很有影响,以至于明代的官吏吕坤在其女教读物《闺范》中写道:“今人养女多不教读书识字,盖防微杜渐之意。’’归有园《塵谈》甚至武断地认为“妇人识字 多诲淫”。清人郑观应在评论当时社会风尚时也说:朝野上下拘于“无才便是德”,的俗谚,多不让女子就学。

    在明代流传很广的女训中,有一部是《女范捷录》。 《女范捷录》是家教严正的王刘氏所著,后被收录到《女四书》当中。其中也有对女子才、德问题的阐述。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作者王刘氏认为女子未必不如男子。在《智慧篇》中,王刘氏指出:“治安大道,固在丈夫;有智妇人,胜于男子。”家有智慧之妇,可以匡救丈夫、子女之过失,应付仓促之 变。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她一口气列举了二十位古代有识女子“保家国而助夫子”的故事。

    二是她对“才”与“德”关系的辩证认识。她鲜明地提出:“男子有才便是德,斯言犹可;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殊非。”何以见得呢?她说,“盖不知才德之经,与邪正之辨也。 夫德以达才,才以成德,故女子之有德者固不必有才,而有才者必贵乎有德。”就是说“才”是“德”之用,要辨别有德之才与无德之才,就看 “才”是用在正道上,还是用在邪路上。所以无德不可以达才,无才不可以成德。接着她又提出了对“才”的应用问题,“故经济之才,妇言犹可用,而邪僻之艺,男子亦非宜”。若其言语能匡夫正家,虽是妇人,也是经世济民之才;若是邪淫之词,就是男子也应该痛戒的。她反问主张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人,那些违背道德的“妒妇淫女”、‘悍妻泼媪”, 难道都是有才的女子吗?因而王刘氏主张,如果女子知书识字、达理通经、才德兼备,岂不是两全之美?当然她强调女子的“德”,更为重要。

    综上所述,虽然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的“长者”对“才”的定义有点偏颇,对当时社会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并没有被主流所认同。

    至于这句话脱颖而出,与“裹脚”、及歪曲了的“三从四德”一并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标签,则是五四以来被不断强调的结果。

    以“压迫—解放”为核心的革命式五四思想,非常需要树立传统社会压抑女性的典型,在剥离上下文及时代背景后,“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无疑是个完美的“敌人”。所以这句话被宣扬的人尽皆知了,直到现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力也达到了历史顶峰。

    当初那位讲出这句话的“长者”,自己可以预料吗?如果能够泉下有知,不知该做何感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人为什么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如果不对,又为何现在妇孺皆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eh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