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老子特别推崇自然,《道德经》一共出现过五次“自然”。
老子所讲的道,完全表现在自然。但是老子所讲的自然,跟我们所想象的自然有一些距离。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说清楚。
老子所讲的自然,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天然。天然就是物理的自然,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自然现象。万物生育,生了,长了,然后灭了,亡了,也是自然现象,这些跟道德一点关系都没有。
比如,今年春天特别长,是人类道德表现得好,这样讲有什么意义?今年月亮特别亮,是因为大家有良心,我想也没有人会相信。因为天然的事情,跟我们的道德扯不上关系,我们不能用是非来做评判。
第二个,天性。人性的自然叫天性。人的天性,就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自性。“食色,性也”,如果人连吃饭都不想的话,就太危险了;如果见到异性,没有一点动心,那我看人类也快完蛋了。
可是现在好像越来越多的男人看到女人没感觉,女人看到男人没感觉。而且男女分不清,越来越多的人看着像男的,又不是男的,像女的,又不是女的。这才值得我们警惕,因为人性自然都没有了。
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要自然地去发展,不能压抑,所以思想家没有一个人叫我们禁欲。人要自然发展,自然生,自然活,自然死。我想请问大家:贪生怕死是不是人性?当然是。所以,也不要笑话人家贪生怕死。但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豁出去,连命都不要,那也是自然,只不过叫作人为的自然。
在特殊的环境里面,我们要有特殊的表现,只要不违反自然规律,人早晚都会一死,怕什么呢?
中国人常讲,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现在早走一点,将来早出生,早死早投胎罢了。
可这种话,只有在特定环境里面才可以讲,一般人不可以讲,因为人是没有权力自杀的。
第三个,合乎自然规律的、人为的种种措施,都叫自然。老子不反对人为。如果老子完全反对人为,什么功成事遂,写给谁看呢?你不做事能有功吗?你不做事,那个事情能完成吗?
所以,老子的“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不要违反自然的规律。
人活着就是要动,动不是乱动,而是要大有为的动,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整个人类着想。人活着要善尽人的责任。
因为人跟动物毕竟不同,我想这一点是中华道统最了不起的地方。人如果整天讲权利义务,就跟人的价值相差太远。
人是有责任的,要替天地万物着想,要让它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本性,自自然然地发展下去。
无为一定要大有为,无为一定要无不为。否则的话,就不合乎老子的要求。
综上,老子所讲的自然,包含三个意思:天然、天性,以及合乎自然规律的种种人为措施。“道法自然”,道效法自然,纯任自然,所以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十句话,安身尘世间,让你做个明白人,对上文理解更深刻!
1、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一、翻译:遵循于自古以来就有的大道,来驾驭当今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实际。
二、感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用早已存在的道理,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换个说法就是借古鉴今,古为今用。
老子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就是将学习到的前人的东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司马光等人编撰的《资治通鉴》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以供后人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其目的就在于让统治者从中领悟为政之法,为君之道。
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长。
一、翻译:我有三件宝贝,持有它们并珍藏着它们:一是仁慈,二是俭朴,三是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心怀仁慈,所以能勇于献身;奉行俭约,所以能够周济民众;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够成为天下的首领。
二、感悟:老子讲的三宝,与事物的表面现象,也是不相似甚至相反的。例如,仁慈者在战场上,心肠软便不会勇敢,但老子说仁慈所以才能勇敢,这不是说反了吗?
孟子说过:“仁者无敌于天下。”这样,真正的仁者不但是勇敢,而且是勇敢到天下无敌。“慈故能勇”是从本质上说的,故与表面的现象相反。我们平常说的“大仁有大勇”,就是这个道理。
人们认为,节俭则办不成大事。但老子则认为,要节俭地运用资源,才能办更多的大事。你要俭用心神、精气,才能保持心神、精气的充沛旺盛;你要俭用财富,才能投资更多更大的企业。所以“俭故能广”,是从实质上说的。
人们习惯于事事抢先,老子却指出,不要在事物未成熟前抢先去做。似乎也是说反了。如果我们承认,要顺着事物的自然发展去做,而不是去拉着事物,强迫它做不自然发展,那么,老子的话是对的,前者是无为的做法,后者则是有为的做法。
我们平时也说“瓜熟蒂落”,又说“强拧的瓜不甜”,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也知道,“十月怀胎”。当胎儿不到时间,硬要提前把他生出来,就是“敢为天下先”。不到时间,不敢把他生出来,就是“不敢为天下先”。
3、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一、翻译:功成名就的时候能够急流勇退,这才是天道。
二、感悟:人要符合天的道,做事达成目的,功业已经到达巅峰时,就引身后退,懂得急流勇退,这是符合“天道”的。
《道德经》中还说过一句话叫“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意思是一个人手中的武器已经很锋利了,但越锋利,刃就越薄,遇到稍微硬的东西就会损坏,所以不能长久保持。同样的,一个人功成名就了,却不懂得退让而一味地追求更多,那么就无法保持长久。
“退”并不是指隐退逃避,消极避世,而是告诉人们在成功的时候要懂得收敛、反思,不能一味前进,而是要适当后退。
“功成身退”是一种大智慧,它启示我们,当我们有功时千万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动不动就拿“想当初怎么样怎么样”来说话,否则就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危险。功成身退可以保全自身,这是老子教给我们的又一个大智慧。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翻译:能了解别人的人只能叫做聪明,能认识自己的人才能叫做高明。
二、感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表明了老子对小聪明是持有批判的态度的,认为只有拥有大智慧的人才是明智之人。
也就是说,能了解别人,懂得怎样去应对他,这只是小聪明;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在这个概念中,“明”显然是高于“智”的。“明智”一词也由此而诞生。
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才是高明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上的话,不知道出处原来在这里。有些道理说说很容易,但是真正做到却很难。
人贵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错误,才能够不因一点小的成就而沾沾自喜,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
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一、翻译:最完美的事物,看起来好像有所欠缺的样子,但是却能够永不败坏。最充盈的东西,看起来却好像虚无的样子,然而用之无穷。
二、感悟:“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对大成的理解有两种:一是获得了极大成就或成功;一是最圆满的东西。
老子认为,再圆满的东西看起来也会有所欠缺。同样,获得了极大成就的人也要表现得有所欠缺。保持自身的不完满,这是一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还会有所进步。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其中盈是充盈、丰满之意。这两句话的道理是相同的,都是在论述物极必反的道理。
老子是要告诉人们,凡事要把握一个度,只有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的状态,才能够保证事物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