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页长的小说也始于一个场景。
——鲜为人知的格言
好的情节必须描述角色的外在、内在生活同时受到干扰。
想要描绘并夸大这些干扰元素,作家就必须依赖场景。场景是建构情节必要的砖块,而情节的扎实程度就靠砖块的强度了。 如果小说的场景能让读者的情绪像坐云霄飞车一样千回百转,那他们可能就愿意原谅作者其他的失误。反过来说,平淡的场景就像接驳客人去游乐园的小火车——很慢,很挤,而且很不值得。读者通常只会搭这种车一次。
所以每一个场景都要写得到位。
场景是什么?
场景是建构小说的单位。如果你将几个场景串起来,场景之间似乎有所关联,就表示你会写小说了。
而假如你可以让笔下每个场景都令人难忘,你就可以写一本令人难忘的小说了。
令人难忘的场景一定要有新意,还要有些意外和让人情绪紧张的元素。这种场景中要有读者关心的角色,做读者非看不可的事。只要替平淡易忘的事物注入新意,靠紧张情绪和原创性赋予场景活力,你就能创造令人难忘的场景。
尽力写好一个场景,然后隔一阵子再回来重看,改掉无聊的部分,尝试新的写法。
想写出难忘的场景,通常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冲突。两个角色彼此对抗,双方都需要极为强烈的理由。
场景需要的其他元素
想成为成功的作家,你的场景一定要让读者觉得物超所值,因此你需要掌握以下三个重点:引子、紧张程度和推手。
开头就抓住读者的心
引子负责从头吸引读者注意,将他拉进故事的世界。然而许多作家也会在这儿栽个大跟头。
作者可能认为必须先好好介绍地点,再介绍角色,因而习惯慢慢导入场景。这么想非常合理,我们习惯线性思考,因此认为必须先让读者在脑中看到地点,再看到角色出现在地点中,接着才能端出好料,例如行动和对话。
千万别掉入这个陷阱。读者只要对故事感兴趣,才不会在乎事物的正常顺序。为了勾起读者的注意,你有几个选择。
以下是依序导入场景的例子:
我们回到他的办公室。我坐在皮斯蒂洛桌前的扶手椅上,这次我注意到,他的椅子比我的高上一些,可能是为了威吓的效果。曾到同盟之家拜访我的克劳迪娅·费雪探员站在我身后,双手抱胸。
“你的鼻子怎么了?”皮斯蒂洛问我。
然而在《幽灵天使》(Gone for Good)中,哈兰·科本是这么写的:
“你的鼻子怎么了?”皮斯蒂洛问我。
我们回到他的办公室。我坐在皮斯蒂洛桌前的扶手椅上。
这个场景中,对话是比较强而有力的引子,以问句开启场景,让读者想知道主角怎么回答。科本接着花一段介绍地点,又回到动作上。
另一种引子则是预告,隐晦地告知读者紧张的场景即将到来。《幽灵天使》有一章如此开始:“我睡得实在太熟,以至于根本没听到他从后面袭来。”
他是谁?他偷袭主角之后发生了什么事?科本先用预告挑起读者的兴趣,才慢慢公布答案。
另一种最简单的引子就是行动。再举科本当例子:“克劳迪娅·费雪冲进约瑟夫·皮斯蒂洛的办公室。”
读者会好奇为什么克劳迪娅冲进办公室,而没有先敲门,或慢慢走进来。为了知道答案,读者会继续读下去。
紧抓住读者不放
一旦你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就得专注于场景的第二项重点:紧张程度。每个场景或多或少都要有些紧张感,如果没有,场景就会像泄气的飞船瘫在地上,虽然有潜力,却无法起飞。
写作大师都了解紧张感的重要。迪恩·孔茨的小说《战栗指数》恰如其名,在描写一名女子试图逃离变态杀手的过程中,危险即将袭来的恐惧笼罩了每个场景。随着故事进展,她被坏人发现的概率就越高。在小说前半段,几乎每个场景主角都可能被发现:
他就站在出租车门外,懒散地伸懒腰,距离她不过九公尺。他耸耸宽阔的肩膀,仿佛要甩去身上的疲劳,然后又按摩了一下后颈。 只要他往左转头,马上就会看到她。只要她稍微动一下,就算从他的眼角,也一定会注意到些微的动作。
随着故事迈向高潮,场景紧张程度应该也要提高。《战栗指数》中,女主角希娜终究被抓了。小说后半段描述她试图带着另一名俘虏逃跑,直到两人遭到杀害。
希娜整个人趴下,攀进天窗里,用拖把将小凳子推向大厅后方,免得挡路。要是跌到凳子上,她们俩可能有人会摔断腿。
她们差一点就能逃走了,可不能冒任何的险。
这一段过后,马上就有一群疯狗追了上来(杜宾犬天生就让人紧张),将读者推进下一个更紧张的场景。随着故事发展,孔茨不断增加主角面临的实际危难,把读者掌握于股掌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