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过厦门航空的各位看官,一定对厦航的登机广播印象深刻。
伴随着播音员普通话、英语、闽南话的声音,一首旋律优美的钢琴协奏曲,在一瞬间,打动了您的心灵。
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说不定还会在心里跟着哼唱起来:“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
鼓浪屿四周的海水,鼓浪激荡了数千年。虽然,鼓浪屿距离厦门本岛并不太远,目光能及,但是,作为一座孤岛,在唐代以前并无人定居。
(登上日光岩眺望)
后来,清军南下,横渡长江,势如破竹。
南明朝廷的郑芝龙听信清廷的许诺,带领着几个儿子,投降清军。但是,其中有一个儿子,没有跟随父亲投降,这就是郑成功。
(郑成功的高大雕塑,远处可见。)
非但不投降,郑成功还依靠海战优势,据守厦门和金门,举起了反清的大旗。
鼓浪屿,是郑成功操练水军的重要基地。
据说,郑成功军纪严厉,所有士兵都必须光着脚,以使士兵的脚底与战船耳鬓厮磨,敏锐地捕捉船体的每个细微动静。即便是离船登岸,士兵也必须光着脚。如果被郑成功看到士兵穿鞋,轻则责骂,重则鞭笞。
这是厦门当地的朋友告诉笔者的,说是在鼓浪屿的海滩上,还有一块“脱靴石”记录了此事。
故事不管真假,但是,郑军纪律严明,则是不虚。
士兵们除了操练,还要自力更生,利用海边的鱼虾充作军粮。据说,流行于闽南地区,以及台湾岛的一个著名特色小吃,就与郑成功的军队有关。
土笋冻,看起来Q弹无比,晶莹可爱,看着就想咬上一口。再配以咸的,或者辣的调料,真是口感奇特,令人难忘。
不过,如果有人告诉你,这里面的“土笋”,其实并非“笋”,而是一种虫子,您说不定就要退避三舍了吧。这种虫子产于海边沙滩,土名“沙虫”,富含胶原蛋白,熬汤冷却后,极易成冻。
土笋冻名列“黑暗料理”,应该实至名归。
郑成功的军队善于自给自足的优良传统,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还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郑成功的军队横渡海峡,与荷兰殖民者展开殊死搏斗。
但是,荷兰军据守于城堡之内,易守难攻。郑成功的军队久攻不下,损失惨重。
于是,郑成功命令军队,对城堡围而不打,竟然就在城堡的周围种起水稻来。
荷兰军困守城堡之内,吃喝拉撒全成了问题,最后,不得不走出城堡的大门,缴械投降,退出台湾岛。
随着郑成功收复台湾岛,原产于闽南地区的一些特色美食,也随之兴盛于当地。
金包银,就是很有意思的小吃之一。
这种美食的皮子,采用的是甘薯粉和木薯粉,内部的馅儿,则采用干笋、香菇、猪肉等等七八种食材。蒸熟后,银色的皮儿,金黄的馅儿,咬上一口,满足感爆棚。
不过,看官您可能就要有疑问了,这明明是“银包金”,怎么就成了“金包银”呢?
这应该和闽南话有关吧。
闽南话,又叫“河洛话”。也就是黄河、洛水一带的话,本属于河南一带。两晋时期,永嘉之乱,北人大批南迁,当然也将家乡话带到了闽南一带。
“金包银”,应该是“金包于银”的古语法。这是笔者的揣度。
今天,金包银,是闽南和台湾一带的常见美食小吃。而闽南话,也是闽南地区和台湾岛最常用的方言。
(花生汤,也是必吃美食之一)
(林氏鱼丸,也绝对不容错过。与花生汤一起,都可在鼓浪屿龙头街品尝。)
当年,清朝建立之后,郑成功的后人受封于朝廷,鼓浪屿的开发也逐渐繁盛起来。但是,到了鸦片战争之后,这种繁盛夹杂了一些特别的味道。鼓浪屿成为租界。西洋文化也随之而来。
鼓浪屿号称“钢琴之岛”,因为岛上的人均钢琴数量全国之最。
琴声悠扬,丝竹芭蕉,不由得让人想起另外一件乐器——尺八。
年轻一点的看官,可能不知道“尺八”是何种乐器,但是,笔者敢肯定,您一定听过“尺八”那嘹亮凄美,又隐含杀机的声音!
没错,当年大火的动画片《火影隐者》片头曲的那个类似笛子的声音,就是“尺八”,那是来自千年前遥远大唐的声音!
(日本奈良,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几支唐朝著名的乐器——尺八。尺八局部图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