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小吃,每一份小吃的背后都有故事。或愉悦,或忧伤,宛若人间烟火。
我们对于自己家乡的荣誉感是与生俱来的,不管你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或者是在偏远的大山里,都一样,没分别。
就跟北京人说“不吃老北京炸酱面就不算到过北京”相同,我们每个人都用过类似的言语来强化自己的家乡,骄傲之情满满地溢于言表。
当身着蓝布衣衫,脚蹬圆口布鞋,肩搭白色毛巾的伙计毕恭毕敬的喊上一句“您来了,爷”的时候,你肯定已经走进了一家老北京面馆。
有人称之为特色,有人称之为文化。
殊不知真正的文化是蕴藏在形式背后那些普普通通故事里的。
谁又能说身穿”挎栏”背心,挽着裤脚,左手一碗炸酱面,右手一根黄瓜,几粒蒜瓣,蹲在胡同里一边饕餮而食,一边侃大山的“老北京”就不是文化呢。
图片来自网络老北京炸酱面的面必须是手擀的,粗细均匀,润滑筋道有弹性。
据说没有三五年的功夫肯定做不来。
煮面也非常有讲究,清锅清水儿,三起三落为最佳。冬天吃锅挑儿,夏天吃过水儿。
当然,您有特殊喜好也未尝不可。
酱一定要小碗干炸,肉一定要肥多瘦少的五花三层,小火慢炒才能入味均匀。
码菜随时令而定,品种多少也没有严格的界定。
所以,萝卜丝不一定是心里美的;豆芽不一定是掐头去尾的;蒜瓣也不一定是腊八的;黄瓜不一定切丝;芹菜不一定切粒;熟黄豆或者青豆有没有都行;青蒜苗放不放皆可。
因此,干黄酱和甜面酱不一定非要六必居和天源的也就很正常了。
有人就喜欢辣油芥菜丝,有人就喜欢拌入芝麻酱,你也拿他没有办法。
我天生不吃葱花,你能把我怎么样?
毕竟众口难调,随心可意就好。
图片来自网络据说清朝末年,那些落魄的八旗子弟由于囊中羞涩,所以只能用老北京炸酱面招待来自远方的客人。
每个人周围都是七碟八碗的码菜,满满的一桌儿,场面不能不说蔚为壮观。既能吃饱,又可以不失颜面,何乐而不为呢。
毕竟是北京特色,更可以为自己“来过北京”留下最好见证,以便日后作为扯闲篇儿时的谈资,也不错。
如果再有一盘芥末墩,一盘水爆肚,一盘炒肝,一盘酸辣黄瓜条或者是肉皮冻儿,外加一壶老北京二锅头,就更好了。
哪朝哪代哪的人,吃点儿喝点儿都不为过。
有句话说得好:在这寒冷的冬天里,唯有被窝和胃口不能辜负。
今天晚上去北京,三缺一,就差您了,来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