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学人有意思的文章
彭富春九讲:海德格尔“诗意的思想”(6/6)

彭富春九讲:海德格尔“诗意的思想”(6/6)

作者: 慧小田哲思学 | 来源:发表于2018-10-25 12:02 被阅读1次

第九讲

讲授:彭富春 整理:刘志立

第一节

今天在进入主题之前,我想就海德格尔的思想和东方思想,尤其是中国思想进行一个勾勒。关于这个,在我们过去的讲课过程中,包括我们现在所进入的思想阶段,同学们尽管没有查阅相关海德格尔和东方思想乃至中国思想的参考文献,也会觉得他的许多讲法和我们现在是很相近的。比如说,现在所处的阶段,即海德格尔所讲的在无家可归到还乡的过程中,曾引用荷尔多林的一句话:“哪里有危险,那里就有拯救。”我在上次讲课的过程中已经说过,只有危险是危险的时候,才有拯救。这句话我们的老祖宗老子就已经说过,等会在具体文本中我还会讲。老子讲的是:“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只有把病当病的时候,才能去掉这个病,才能达到健康,这是老子在《道德经》71章里的一句话,等会我还会详细地讲。通过类似的观点,我们的确可以看到很多是跟中国思想相关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讲到海德格尔所讲的“道”、“语言”、“宁静”、“无为”以及“后退”等,这些都跟老子的思想有着相似的地方。但是,预先提醒同学们,我们千万不能被这种似是而非的东西蒙住眼,我们一定要找到这两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相似性,同时要注意他们之间极其细微的差别。

今天在进入正式文本之前,我想就海德格尔的思想和中国的思想甚至东方的思想再跟大家说一下。海德格尔和中国思想的关联,或者更广点,和东方思想的关联,为什么要有这种限定呢?是因为禅宗对西方的影响主要不是通过中国传出去的,是通过日本,尤其是铃木大拙这个人传出去的。因此我们就把中国的思想扩大一点点,扩大到所谓的东方思想。

海德格尔和中国思想的关联首先要排除一个东西,即排除他跟儒家的关系,他对儒家的思想不感兴趣,这大大有别于西方思想,尤其是西方的传教士们到中国来对我们四书五经的兴趣。大家知道中国思想的主干是儒家的,是四书五经,但是海德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没有表明他对儒家的兴趣。海德格尔对中国思想的兴趣主要是道家和禅宗。但即使是道家也要有所区分,他对老子和庄子的兴趣也是不同的。下面我稍微给大家勾勒一下。

第一个是老子。海德格尔对老子的兴趣主要是在道的方面。关于道待会还要给大家详细讲,我先给大家勾勒一下,主要是道与语言。

第二个是庄子。海德格尔与庄子的相关的问题主要是物性。什么是物性?我们知道,物的扩大化就是存在者,那么物性就是存在者的存在性。存在者的存在性进而就是存在之为存在。所以大家不要以为物性是一个很具体的东西。关于物性,他探讨了有用和无用,大家可以关注下我的论文,即《什么是物的意义》。海德格尔对老子的言论主要是记载于《通往语言的途中》。关于庄子,他专门有一个演讲,叫做《传统的语言和技术的语言》,讨论最多的是庄子的有用和无用。

第三个就是禅宗。主要是强调在语言当中去体悟那不可言说的东西。主要体现在《通往语言的途中》中和一个日本学者的对话的一篇。其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铃木大拙所讲的话就是我所说的话。

今天主要就老子跟大家提示一下。这里只是提示,是道路的站点的标划,而不是严格意义的哲学研究大纲。就我现在的阅读和思考,海德格尔和老子有以下六个方面是很重要的。

第一个就是道与言。他所讲的道与言,请同学么在阅读中文的文献的时候不要误入歧途,因为我们中文所谓海德格尔的道(有的叫大道),是对“Ereignis”的翻译。海德格尔所讲的“Ereignis”这个词实际上是我们中文所讲的“生成”,如果用《周易》的话来讲,叫“生生之德”。“生成”会变成一个“事件”。一个事件是生出来的,事件就是发生所导致的结果。这是海德格尔所讲的“生成”的意思。“Ereignis”在德语中就是一个事件。这个事件是怎么来的呢?它是生出来的。生的对立面是灭,或者是剥夺。我们讲消灭资产阶级,就是剥夺它。关于这,事实上马克思说的最多,他经常讲的一句话是:剥夺剥夺者。对于海德格尔而言,生成是有,灭是无,生成就是剥夺。这是海德格尔的精髓。实际上,海德格尔讲的“大道”是“Word”,区分于“words”。海德格尔讲的道是语言之道。但是这个语言之道具有“Ereignis”的特性。语言是生成的。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同时这里也要注意,此处的语言之道和圣经中所说的“太初有道”不是一个东西。因为“太初有道”的道是耶稣、是上帝、是最高的存在者;而对于海德格尔而言,不是存在者,而是存在自身。海德格尔所讲的“Word”很显然和“words”有关系。道是作为语言,并且是在语言中揭示出来。因此他发现老子对这个东西是有体悟的。所以他讲中文这个“道”同时具有两种意义,一个是道路,一个是言说、语言。这是他自己规定的道。同时也是他对我们中文道的理解。但我们这里要注意,这里会发现海德格尔对老子实际上有个误解。《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作道路讲,第二个道是言说。我发现,道在老子这里虽然具有双重意义,但它们两个不能等同。因此在这样的意义上,可以讲,海德格尔实际上是误解了老子的道。因为在老子那个地方,他讲的道是自然之道,而不是语言之道。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差别,那么关于这一点,我还没有专门的论文,但请同学们再去看一看我对《新约全书》的解读,还有关于老子的解读,其中对于语言之道和自然之道作了一个大纲式的分析。这里请同学们注意海德格尔和老子最核心的相关性和差异。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以后,其它问题就好解决了。

第二个问题是宁静和虚静。海德格尔对于宁静的规定是讲林中空地、是宁静之地,林中空地是存在的真理自身。而老子讲道本身是虚静的,有15章、16章、45章。他不仅强调道本身是虚静的,而且强调清净为天下正、圣人本身是虚静的,如“致虚极,守静笃”。这里一定要注意两者的差异。差异在什么地方?海德格尔讲林中空地、讲语言的本性是宁静的时候,它同时是要发声的。但老子讲的虚静,一个是自然的本性,另外还是圣人的虚静,圣人的虚静是排斥语言的。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注意东西两种宗教的差异,乃至人修身养性的差异。比如说基督教,虽然也有些冥想,大家知道,基督教有很多派别,有独身的,有静默的,就是一周不准说一句话,但是基督教倾听上帝的根本方式是祷告。我们讲做礼拜是祷告上帝,赞美上帝,包括西方的音乐、绘画,尤其是现在所谓的交响乐,都是来源于宗教音乐。它是通过声音去赞美上帝的。当然,我们的道家也有它的音乐绘画,但是道家、以及后来的道教是排斥语言的。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思路,还需要更细致的分析。

第三是学问与思想。海德格尔曾经说过,学问的对象和思想的事情是不一样的。关于这,在老子这里也可以找到相似的地方,如《老子》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老子在这个地方指出了为学和为道的差异,其差异在哪呢?为学始终是外在的,而为道是内在的。所以他在另外的地方也讲,“不出户,知天下”,不走出自己的房间就可以知道天下的奥妙,意味着天下的奥妙不是外在的,而是在于自身。

第四,回归与后退。现代有个基本的思想或是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向前,拼命地向前,永远地向前,就像长跑与动员一样。但是,海德格尔强调,真正的思想并不是向前,而是要回归。正如老子所讲的,真正的盛世并不是向前、并不是未来,而是后退、是过去。而且,对于海德格尔和老子而言,思想的向前也就是后退。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讲,所谓的将来就是过去,将要到来的是过去的,将要到来是要回到过去。比如禅宗就强调,所谓的做人和思考就像农民插秧一样,后退就是向前。当然这里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差异。海德格尔的回归是回到事情的本源,由形而上学的思想回到非形而上学的思想。而老子讲的后退、返本、返其本源(主要在16、41章)是要回到自然。如41章就有所谓的“进道若退”,16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第五,无为和无欲。在海德格尔这里,无为是一种泰然任之的态度,是存在本身,并不是人自身;无欲主要是强调要人要去掉意志,特别是德意志唯心主义所强调的意志。对于老子而言,无为是道本身,无欲主要是指圣人或得道的人去掉自己的欲望。关于海德格尔的无为作为存在本身,我还想补充一下,海德格尔所讲的Ereignis、所讲的存在本身,一般是讲的being(存在),第二个是have(拥有,占有),还有就是let(让),大家知道,存在我们一般把它理解为静态的,have是我拥有的,那么“让”呢,是让它这样,或者让它那样。这就是我们中文讲的泰然任之、泰然让之。海德格尔讲的这个“让”是和“生”有关系的,生是让它生,让存在自身生成,无人为干扰,自己融入到生灭过程中去。从这点可以看出,海德格尔的思想对传统思想的改变,也可以看出海德格尔的思想对与我们树立真正的存在的态度有何种意义。这个东西绝对不是萨特讲的存在就是选择。通过这点就可以看出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区别。

第六,回到我们的主题。老子讲:“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海德格尔讲,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没有思想的时候,我们才去真正地思想。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学会居住的时候,我们才去居住。用荷尔多林的话来讲就是,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拯救。关于这不能作一个很偏狭的理解,危险并不等于拯救,只有把危险作为危险,拯救才会发生。如果你不以危险为危险,拯救是永远不会到来的。所以老子和海德格尔所讲的有相似的地方。“知不知上”,知道自己不知道是好的、健康的、健全的;“不知知病”,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只有知道自己是有病的,才会不病,那么“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所以不病呢,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有病的,所以才不病。大家知道,老子这样一种哲理式的表达,他讲的很简明,但简明也包含一种危险,对它如何断句,如何训诂,就存在多种意思,因此我们对传统的文本应该抱一个相对开放的态度。附带说下,关于海德格尔的文本除了看中国的翻译,一定要看英文,最好看德文,如果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话。像老子这个文本特别多,有河上公的,有王弼的,有长沙马王堆的,目前从事哲学研究的一般用王弼的本子,也请大家引证的时候要注意。

以上是对于老子和海德格尔思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我们大致勾勒了一下。以后大家如果有时间,可以从事老子和海德格尔的比较研究,或者海德格尔和中国思想的比较研究。但前提是要对海德格尔的思想和中国思想的文本的熟悉。关于这样一个研究,在世界海德格尔学界是一个热门。海德格尔在思想的学习的时候,是强调只有当我明白还不懂得思考的时候,我们才会把这个不懂得思考当作最值得思考的事情,也就是当作最值得思虑的事情,这时候我们的思考才能发生,这是我们对其一个大致的勾勒。

第二节

关于学习,我已经重复了很多遍。首先一定要专心,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不要想动想西。孟子曾经在其文章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讲下棋(大家知道,传统的下棋可能是下围棋)并不是一个大道,而是一个小技,但是如果一个人专心致志地下,他就可以把这个棋下好;另外一个人下棋的时候,想着天上的鸟要飞过来了,又要飞走了,他就学不好这个东西。更不用说学习哲学了,学习哲学比学习下围棋还要复杂一点。这是一个,要专心致志。第二个,大家一定要坚持、忍耐,千万不要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千万不要抱一种侥幸的心理,千万不要临时抱佛脚。大家知道日常生活中有个很简单的哲理,上帝的恩赐或者说自然的幸运只对那些有准备的人才是有效的,你不准备,怎么可能?所以提醒同学们一定不要轻视平时的学习,一定要专心,一定要坚持,而且这个坚持是必有成效。我们不能用传统迂腐的观念引诱来大家,传统的观念是什么,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个东西当然会有的,但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找到我们的家园。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有家了,我们什么不会有?有家了,就会有一切。但是没有家,一切都是虚幻的。

我们回到海德格尔“回家”的问题。回家,海德格尔强调的是要学习,要思想。但他讲的我们要学习和思想,是因为我们还不懂得思想。前面说过,按照海德格尔的套路,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第一,我们要居住,但我们还没有学会居住;第二,我们虽然是一个理性的动物,能够思想,但是我们还不会思想;第三,我们作为一个理性的动物,是一个会说话的动物,但是还不会说话,因为我们还不懂得聆听和对话。

那么这里为什么还不能学会思想呢?主要的原因是,是存在自身的遮蔽,是存在自身的遗弃,因为存在是虚无,它隐蔽自身,然后表现出来的存在者在此情况下就导致人不可能思考存在自身,这是从存在的角度出发;那么从人出发呢,主要是意愿和能力,一个是人有强烈的意愿去思考,但是正好这种意愿阻碍了人去思考事情本身,正是因为意愿的强烈,导致了人能力的衰弱。这个能力当然不是讲的人的天赋,而是讲人不可能获得存在自身给人这种思考的能力,特别是这种意愿的强烈阻碍人的思想。这个我们中国的道和禅讲得非常多,我们知道佛教有个说法,一个叫法,一个叫我。我们大家知道执着,我刚才强调是大家执着追求事业,这个很好,但是如果执着于自己的观念,有的执着于世界,有的执着于自我,自我完全是作为自己的先见,这个就非常危险了。你如果执着于自我,只是根据自己的先见去思考,你就不可能思考事情本身。那么执着是什么意思?执着是固定在这个地方。那么反它如何反?《金刚经》有句名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个道理,我们心灵不能执着于任何一个东西。我们讲了我们之所以不会思想,是因为我们强烈的意愿和微弱的能力。那么海德格尔讲,我们思想要思想什么呢,首先思想的是我们还不会思想这样一个事情,我们不会思想是我们从事思想的首要任务。这个“不会思想”是“值得思想”。在德语中,“值得思想”还有另外一个思想,即“值得焦虑的”。思想为何焦虑?是因为思想还不会思想。

那要思考的是那给予去思考的。但是,只有存在给予去思考,只要它规定了思想的话。因为存在自身区分于存在者的存在并为无之无化所刻画,所以,那要思考的转离了属于存在自身。那要思考的转离在此不是消失,而是它转向的独特方式,因为那要思考的作为离席在场。“如果那最令人思虑的持于一转离的话,那么,这已经发生了且发生于它的转向之中,这也就是说,它已经给予了去思考”(VUA,172)。但是,这与人相关,如果唯有人能够思考的话。“那要思考的在其一切转离中已劝说了人的本性”(VUA,127)。依据海德格尔,那令人思虑的对人劝说的方式是林中空地的方式,亦即:它自身去蔽,凭借于它自身遮蔽。

这里是回到思考的本性。我们还是按照海德格尔的思路,我们现在学习思考是我们还不会思考,而这个不会思考是值得思考的,并且是值得焦虑的。这里我们要回到“不会思考”这个词。这里要补充一下,最值得思考的是什么?是存在自身。这里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我们回到恩格斯的说法,乃至我们中国哲学教科书的说法,哲学史上最根本的问题是存在与思维的问题。对于传统而言,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他们是遗忘了存在的。比如对于康德、黑格尔而言,他们讲的是思想本身,是理性本身。而海德格尔觉得最值得思考的是存在本身。因此思考总是要思考存在,而不是思考自身。大家注意,我思考,这里讲的我,不是讲的我个人,而是人思考,思考这个自身。只思考自身在哲学上叫做反思。比如说,“我思考思考。”前一思考是动词,后一思考是名词,那么就可以变成“我思考自身。”这个在德语中叫反思。在宗教上叫冥想。我只回到我的思想自身,是灵修的一部分,当然不是灵修的全部。因为我思考思考是分很多层面的,有杂念,有纯念,有邪灵,有正灵,或者是完全通过我思考思考,去掉我的任何思考行为,达到一个不思、无思的境界,也就是达到一种虚静的境界,在这个虚静的世界里,神来到我的思想中,来到我的心灵之中。但对于海德格尔而言,并不是这样一个我思考思考,而是我思考存在。但这里也要注意,不是我的思考去规定存在,而是存在规定我的思考。因此海德格尔在这里使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词:“思索”或是“沉思”。也就是说我的思考要沉思于存在之中。如果按照我们中国的语言,特别是谈到哲学与生活与现实的关系,或者是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是强调生活高于思想,生活高于文艺。文艺的源泉是生活,我们应该从生活那里去寻找灵感,这里是根据我们现代汉语的思想所表明的,但是这里,它们只是一种比附,而不是一种相似,因为海德格尔所讲的存在并不是我们所讲的现实生活,我们现实生活是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这样一个集合体,海德格尔讲的存在是比这样一个现实生活更本源的东西。因此我们讲那值得思考的是我们不能思考的,那不能思考到最后就是存在自身,是因为我们一直没有思考存在,所以我们才不能思考,因此如果说我们不能思考是值得焦虑的话,是因为存在本身是值得思考的,是值得焦虑的。

但是,那要思考的在何种范围内从人反离而去?“它从人反离而去,凭借于它向人隐瞒。但是,那被隐瞒的对我们而言始终已经是维持着”(VUA,128)。于是,那要思考的存留着,凭借于它自身遮蔽。“反离在此是隐瞒并作为如此是生成”(VUA,129)。因为反离在此生成,所以,它同样是接近。“那接近我们的,已给予了到来。如果我们到达了这种反离之拉的话,那么,我们将于其行列之中,此行列走向那通过自身反离但接近我们的东西”(VUA,129)。只要那令人思虑的自身反离而去的话,那么,无家可归将自身生成。一旦它接近人的话,那么,家园将自身生成。但是,那令人思虑的接近人,凭借于它自身反离而去。于是,正是在无家可归之中,家园的本性可被经验,还乡可被准备。

前面讲到学习和思考是因为还不能思考,不能思考是最值得焦虑和思考的事情,进一步指出,这个不能思考是不能思考存在,存在没有被思考,那么这里是强调,存在没有被思考是出于存在自身的悖论。

这里我们学习海德格尔的思想,乃至道家和禅宗的思想,都要注意一个悖论式的表达。这种悖论式的表达是克服了我们日常生活思维方式的,因为在日常生活思维方式中,这种悖论式的表达是不存在的。同时,这种悖论式的表达也不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我在很多场合也强调了这一点。那么海德格尔在这里强调,之所以不会思考,是因为存在自身的显现就是它的遮蔽。这就像过去基督教教义所说的,神的显现就是它的遮蔽。那么神的显现是不是太空泛了?神的显现就在遮蔽之中,如同蓝天一样。蓝天是显现给我们的,苍天是显现给我们的,但是居住在苍天之中,蓝天之中的神性却是隐而不现的,这就是它比较奇妙的地方。

海德格尔强调这样一种被思考的存在之所以不被思考是因为它处于这样一种悖论之中。那么这里就会出现两种情况,如果它反离而去的话,那么就是无家可归,存在自身反离而去,存在的本性被遗忘。同时,如果这样一种反离而去的存在接近人的话,那么家园就会生成。在这里要注意,无论是无家可归,还是还乡,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存在自身的原因,另外一个是人自身的原因。大家一定要注意存在与人,这里套用一句老话:存在在它的发生中是不可能没有人的,但是人也不可能脱离存在。

正是在此经验中,人接受了他的本性。“我们存在,凭借于我们指示于此自身反离而去者之中。作为向此的指示者,人是指示者”(VUA,129)(本文由微信公众号“慧田哲学”推送)。在此,人在根本上是一指示者。但是,人在这里首先并非是自身指示,相反本原性地是被那自身反离而去者所指示,亦即所指引。如果人最终是一指示者的话,那么,他将站立于林中空地之中,因为那自身反离而去者是林中空地自身。如果人居住于本原性的地方性的话,那么,他将居于家园之中,他从那里接受到了他的规定。

在前面,我们把所谓的无思想性,最后归结到存在自身的显现就是它的遮蔽,同时也强调我们应该注重存在与人的关系,那么海德格尔注重人与存在的关系是如何实现的呢?其中一个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思想,前面说过,所谓的思想不是传统理性的思想,而是沉思和思索。因为传统理性的思想是人规定存在,设定存在;而这样一种沉思、思索的思想是人被存在所规定。人被存在所规定,海德格尔在这一段把它变成了一种指引关系,也就是说,存在指引人,人被存在所指引。

这样一种指引的关系,海德格尔在另外一个地方这么说过,语言往往是以一种暗示的方式,我们知道所谓的存在是作为道,通过道、语言表达出来,那么道和语言是一种指示,但这样一种指示是作为暗示,存在、道、语言说的都是一个东西,它对人的指示是作为一种暗示。那么暗示是什么?以不言说去言说,或者反过来,它的言说是不言说。而人就是要服从和明白这样一个暗示。读懂和明白这个暗示不是通过理性和思考获得的,而是通过沉思和思索获得的。

海德格尔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即经验。在这样一种存在的经验中去体悟它的指引。在这样的意义上,人可以被规定为指示者,或者是指引者。作为指示者和指引者,我们就很自然的想到前不久同学做的报告,卡西尔讲人是一个符号的动物。那么指引和符号有何区别?卡西尔讲人是一个符号的动物,是要对人作一个规定,而且这种规定是通过人与动物的区分来体现的。我们知道,在卡西尔之前,传统的思想和哲学对人的规定是: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理性的动物,我们可以把它变成让人是能思考的动物,人是能说话的动物。那么在古典哲学终结之后,很多人觉得人是理性的动物对人的规定是很偏狭的,因此有人使用工具的动物,人是劳动的动物的说法。这个一直影响到李泽厚,他对人的基本规定就是:人是使用工具和创造工具的动物。卡西尔是新康德主义者,他觉得理性过于偏狭,而符号除了理性的符号外,还包括非理性的符号。因此他指出,人是符号的动物,除了语言之外,还有非语言的东西。而海德格尔主要不是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分,因为无论是把人看成高于动物,还是低于动物,都是对人的贬低,因为这是以动物为标准的。这个我们也看看西方一个根本性的文化,它虽然讲人是理性的动物,但是它始终是强调人是高于动物的,所以它很难把人比成乌龟、白鹤,中国所谓的龟鹤延年在西方的文化、基督教的文化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它强调人超越动物,人和上帝的一种关联性。反过来,我们中国强调把人比拟于某种动物。

但对于海德格尔而言,无论是中国的比拟于动物,还是西方的高于动物,都是对人的贬低。而是讲,人是此在,人是站立在林中空地中的,要超出这样一个所谓的人与动物的区分的思考方式。那么在这里,他说,人是指引者,特别强调人是被指引者。大家注意,一个指引者是被指引者,被谁指引呢?被存在的真理所指引。这就回到我们一个很习惯的套路,人作为一个存在者,作为一个思考者,是被存在的真理所规定,所指引的。那么存在的真理进一步讲就是林中空地,因此人是被林中空地所指引、所指示。那么符号呢?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符号是被指引所规定的,符号是纳入到指引之中的。这是海德格尔和卡西尔和其他哲学家一个最重要的区别。这样一种指引和被指引的关系,最后要纳入到存在自身的关系。也就是说,人被存在所指引,存在指引人。存在具体化为现在所讲的语言之道。人最后是被语言所指引。人被语言所指引就是人要倾听语言之道,要对答这个语言之道。但要注意,这里的存在和语言之道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定。我们可以问语言之道究竟说了什么?是说的基督教所说的话吗?或者是孔夫子所讲的?或者是老庄所讲的?对于海德格尔而言,并不在于探讨历史性的具体的语言内容,而是探讨语言自身。是强调语言和人最本源的、最纯粹的关系,而不在于探讨中西历史上有哪些语言之道给人以自由。

那令人思虑的如此规定了思想和人的本性,亦即,人必须思考此令人思虑的。我们设定人要思考的话,那么,他必须首先学习去思考,因为他尚未真正地去思考。但是,人如何学习思想?如此这般:他区分思想并用区分来思考。当然有两种思想的方式:“计算的思想和思索的深思”(G,13)。前者伪装和遮蔽了那令人思虑的,而后者思索于那令人思虑的。首先凭借于人的思想成为思索,思想才能思考令人思虑者的意义,此令人思虑者实际上是人的家园。

在前面,分析了人的思想的无思想性。通过分析无思想性,要找到它的根源,这个根源一方面是存在自身的根源,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根源。无思想性之后,我们要学习思想,学习思想也是两个方面:一方面,人要经验存在,人要进入存在之中,作为一个被指引者被存在所指引;另一方面要重新思考我们思想的本性,从思想出发。

海德格尔在这里强调,思想本身要被规定,那么这种思想本身被规定要通过区分思想,因此海德格尔这里区分了两种思想:一个是计算的思想,一个是思索的思想。我们从事思想,就是要放弃计算的思想,而从事思索的思想。

计算的思想是什么?计算的思想最早的源泉是所谓的逻辑或者理性,这样一种思想是形而上学的思想。形而上学表现为理性,而且它具体的样态表现为逻辑。当然有各种各样的逻辑,但其最基本的一个东西是推论,从前提推论到结果,在此我们可以看它的一种可预测性。也就是说,可以从原因推测到结果。除此,还有可回溯性,从结果推出原因。但是这个计算的思想,主要还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是形而上学的现代形态,如技术、科学。这种技术的思想表现出的计算性,在中文乃至西文中出现的一个代表性的物件就是计算机。这种计算的思想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刚才我们讲的传统的思想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此一形而上学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有一种现代形态,就是技术的思想和科学的思想。这种技术的思想就是我们所讲的计算。就像我们在民间存在这样一种算命的东西一样。比如说,某个人将来会升官发财,或者是倒霉,算命先生是可以算出来的,通过什么算出来呢?通过的你面相、语态和身体行为。但这个还不是算命最核心的地方,最核心的是给你算出有这样的命运,但你可以有两种选择,如果你这样做,你会有这样的命运,如果你不这样做,你会改变这样的命运。比如说,你给我一万块钱,把它敬给神,可以帮你改变这样的命运,反过来,你不给一万块钱,你就会灾祸临头。真正的算命是在后面这一部分。当然我在这里讲的是民间的江湖骗子的策略,但现在有一种所谓的计算哲学,即我们讲的博弈论。

博弈论虽然是一种数学和经济学的产物,但已经成为我们现实世界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一种最基本的思想,这种思想的最终根源是计算的根源。这种根源可以作两种最基本的选择,即如果我对你这样,会怎么样;如果我对你不这样,会怎么样。那么博弈有什么不好?或者计算有什么不好?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它是伤害了存在自身,伤害了人自身。为什么呢?因为它在背后隐藏了一个我控制万物的目的,我改变、我设定万物的目的。这里是根据海德格尔的思想来看技术的思想和博弈的思想,当然从技术的理论和博弈的理论出发,他们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这个就是世界上真实的情形。因此我们这里只是提供一种视角,尤其是海德格尔的视角。对于反海德格尔的人来说,海德格尔是反现代技术、反现代性的,用政治化的话讲就是反动、腐朽没落。

以上是海德格尔所讲的技术的思想,那么思索的思想和技术的思想有什么不同呢?思索的思想在德语中是“Besinnung”,它的核心是“Sinn”,“Sinn”是“意义”的意思,一个事物的意义,就是一个事物的本性。“Be”就是“去思考”。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中文的“思索”。思索事物意义的思想。技术的思想是人具有控制万物的同谋,有一种隐秘的目的。在思索的思想中,人完全尾随于事物,人沉寂于事物,进入到事物之中。因此这种思索的思想是要去掉人的各种先见、人的各种意图,在思索当中,事物本身的意义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在思索的思想中,人思想的各种计划和目的全部被排除掉了。海德格尔的这种思索的思想还从另外一个层面予以了说明,即经验。人思索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要经验到存在自身去。当然我们所讲的经验不是和理性相对的那种经验。经验是人跟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关系,人跟万物的一个根本性的关系。正是在经验之中,人可以去思索事物,而不是计算,也不是如同理性,去设计事物。如果从计算、思索这样一种思考,再回到存在与思想的一个根本性的关系上来看,所谓计算的思想是思想规定存在,思索的思想是存在规定思想。这是第一个差别,如果把这个差别再扩大化,计算的思想是人规定存在,思索是存在规定人。这里所讲的思想和存在的关系,人和存在的关系,可以援引海德格尔所讲的两个例子,一个讲,思想是存在的思想如同云是天上的云一样,另外思想如何去经验存在呢?他曾援引过尼采的例子,思想何时如同夏季麦田里的芳香?思想要显示夏季麦田里的芬芳,就是你去经验这么一个存在,去思索这么一个存在。思想如果在计算中是冷血的,是没有生命力的,它不可能有自然的芳香,不可能有生命的气息。只有当我们的思想真正进入存在自身,去经验它的时候,这种生命的特点才会显示出来。当然,海德格尔关于思索还举了很多例子。他讲做一个思想家并不难,如同一个农夫在田野里耕田一样,糟糕的是我们不如同农夫一样在田野里从事这么一种工作。因此思想的学习说到最后,还是回到存在本身,回到存在的真理、林中空地,落实到最后就是所谓的语言之道、语言的召唤和指引。因此海德格尔所讲的这些东西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下次讲思想的放弃。关于这,我先大致地勾勒一下。思想的放弃源于我们前面所讲的思想的无思想性。无思想性,一方面是因为能力,一方面是因为意愿。基于此,我们就要放弃我们的意愿。放弃意愿要从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放弃思想自身,这里要注意它和老庄和禅宗思想的同异,因为他所讲的放弃、无欲,最后要达到无无的境界。无欲,意味着其中还有意念在起作用。我希望自己无欲,但是最后要把欲本身都要去掉,达到绝对的无欲的状态,这是从思想本身而言;另一方面,所谓的放弃也就是去接受、去进入。放弃和接受,就是要进入到存在自身。这里海德格尔讲到一个原野之路。原野之路和高速公路是不一样的,高速公路是有目的地被建造的,而原野之路是在天地人神这样一个世界之中,它自身展开的痕迹、道路。原野之路是没人设定的。这是海德格尔所讲的从放弃到进入或者到允许,这在思想上表明泰然任之或者是泰然让之,即让世界是这样,也让世界不是这样。如果套用中文的话,前面讲的这样一种放弃即是舍得,首先要舍,同时是得,但这里要强调舍并不是得的中介,舍并不是为了得。因为我们现在讲的舍和得,是把舍变成得的一个手段。好像有人误解老子这样的一个阴谋术一样,我们知道老子、韩非子以及后人所讲的阴谋术,“欲将弱之,必固强之。”那么这个地方就会被人误解,欲将得之,必固舍之。这个就不对。对于海德格尔而言,舍和得是同时发生的,只有不计较舍和得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泰然让之。这是下次课的重点。

今天到此为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彭富春九讲:海德格尔“诗意的思想”(6/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cvq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