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心臆
《论语·颜渊第十二》24:君子之友

《论语·颜渊第十二》24:君子之友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1-04-05 18:31 被阅读0次

《论语·颜渊第十二》24:君子之友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表面上来看,曾子是在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聚合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实践上远非如此。

编者之所以将曾子的这段话与孔子所讲的“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放在一起,说到底就是不酣畅淋漓不痛快,总觉得孔子文绉绉的说法没有说到根子上。曾子的发挥,看起来似乎更浅显、直白些。

关于取友之道,孔子讲得是“无友不如己者”,意思是说,不要同自己志向不同的人做朋友。当然,也有人直白的将之译为:如果在一个人身上看不到能够促进自己向上精进的优长,就不要同他做朋友。

由此可见,孔子取友,绝非无原则的。甚至,我们可以从“无友不如己者”的取友原则中,隐约看到它对于道德精进的积极意义。《礼记》中甚至干脆明确写道:“寡妇之子,非有见焉,弗与为友”。意思是说,家庭背景特殊的子弟,到了一定的年龄,还没有特别卓著的见地,就不要与之为友了。

一、人,该以何取友?

这个问题对于不同的人而言,一定会有不同的答案。孔子当然也不会一概而论,以偏概全。但他给出了一个总体原则,那便是交友必须有助于自己的道德精进和积极向上。

从这个角度,再来看曾子的话:“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友辅仁”其实就是孔子所讲的“无友不如己者”。不如己者,何以辅仁?

倒是将自己的朋友圈宽泛到酒肉朋友、狐朋狗友程度的今人,反倒难以理解孔子的“无友不如己者”了。

朋友如果不能“辅仁”,不要也罢。

二、君子,缘何还有朋友

《资治通鉴》上讲:“德有邻,不孤”。司马光为什么要强调“不孤”?在普通人看来,有德行的人,常常会有超乎常人的见地,会对事物的发展有与常人不同的预判。当他依照自己的预判采取行动时,常常是得不到大家的认同的。说的直白点,常常是孤独的斗士。然而,君子之间,有德之人之间,常常是惺惺相惜的。常常是意气相投的。

孔子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说,伯牙与钟子期用言行诠释“高山流水遇知音”。其实,都是在讲“德有邻”的难得与欢欣。

君子,缘何还有朋友?或者,更具象的说,钟子期缘何会成为伯牙的朋友?

说到底就是曾子所讲的——以文会友。《论语》之中,孔子所讲的“文”,泛指一切文化典籍,是礼乐文章的统称。君子之间,是不会仅仅因为酒肉,因为世俗利益上满足而发生实质意义上的同频共振的。在这一点上,君子是断然不会迁就的。所谓“他人之蜜糖,我之毒药”,这是只有君子才会有的道德洁癖。

“仁者”是没有标签的,追求仁境的君子之间,却是可以同频共振的。引发君子同频共振的不是别的,唯有一个“文”字。只有在对礼乐文章的高度契合的同频共振中,君子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朋友,找到那个真正能裨益于自己道德精进的辅仁之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颜渊第十二》24:君子之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vl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