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集、灭、道”在佛教中称为四谛法门。四谛,即四种真实不虚的道理……
佛陀初转法轮时,对五位比丘就开示四谛法,此后佛陀一生的设教几乎没有离开这个“纲领”。
因此,四谛同样也是修学佛法的大纲。我们人生的大修行,其实也就是“苦、集、灭、道”这四个字。

一、没有不“苦”的人生《苦谛》
《法句经·生死品》中说,“命”~如果待熟,常恐会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你挚爱的亲人现在还有多少,你曾经的恋人现在与谁依偎,你曾经的梦想有多少还没实现?
……在千万人中,在千万年中,你我的这些事儿算什么? 人生充满无常,无常即是苦。
人们常说,“生又何欢,死亦何哀”,却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不是不明了,而是看不透。
佛教认为,苦是客观存在而且无法回避的,我们应该面对它、认识它、超越它(涅槃寂静 不生不灭)!
佛将人生的苦分为八种: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
这八苦中,又可以分为人生的自然过程之苦,像生、老、病、死,这也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和逃避的苦。
而另一种苦则可以通过自身“修行”得以解脱的,就是“不得满足之苦”,包括了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和五蕴盛。
这前三种苦都好理解,“五蕴盛”是什么意思呢?五蕴皆空…… “五蕴”即“五阴”,是佛教所说的构成众生身体的五种要素:
色(即三界内)、受(感受)、想(思想,起心动念)、行(行动,意志)、识(精神,识别真伪),色,欲界指身,受想行识指心,五蕴皆空(空~宇宙虚空)就是人的身心灵!
“五蕴盛”就是指对人生的贪恋与追求,并以此为苦。这样苦就具备了普遍的性格,凡是有生命的个人,苦都是在所难免的。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有生住异灭的过程,人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如同春夏秋冬的轮转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譬如身体健康并不永久,会慢慢衰老病死,有钱的也不能永远保有,有时候也会变穷,权位势力也不会持久,最后还是会失掉。
以变化无常的情形看来,虽有喜乐,但不永久,当变化时,苦痛就来了。
对于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真义的人,就生起错误的观念,觉得我们人生毫无意思,因而引起消极悲观。
很多不了解佛法的人总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是悲观的。其实不然,佛法不但不是消极的,反而是积极进取的,是给人以希望与光明的!
佛说人生是苦这句话,是要我们知道现在这人生是不彻底,不永久的。
因为只有明白了生命的“无常”,才会珍惜生命的有限,才能放下无谓的执著,才可以坦然地面对人生的无常和苦难,以后可以造就一个永久圆满的人生!

二、“降服”内心的贪嗔痴《集谛》
人这一辈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爱情的烦恼、婚姻的烦恼、事业的烦恼、抉择的烦恼、生活的烦恼等等,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烦恼呢?这就涉及到四谛中的第二谛,集。
集是众多汇集的意思,集谛指出了人生之所以“苦”的根源,也就是苦的原因。
简单来说,集谛的内涵就是:众生一切痛苦皆可以溯源于三项根本原因,即贪欲、嗔恨、愚痴三种本能的烦恼。
此三种根本烦恼即是造成一切有情众生痛苦之因。“贪、嗔、痴”是人类相同的本性,是人类最为一致的本能。
《华严经》讲:“八万四千美女”,象征八万四千烦恼。人世间一切烦恼、情绪通通都由“贪、嗔、痴”而来。
“贪”是什么?
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就是“贪得”,妄想,贪恋,贪求,贪爱,贪名好利,好色贪杯,见利忘义,梦想升官发财,怕没饭吃,对物质太重视等等,这就是“贪”。
人类的一生就是在这其中打滚,虚度一生。如牛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也如牛一样被五欲牵着鼻子走,所以五欲的贪是烦恼根源。
什么是“嗔”呢?
就是生气、不满,仇恨。不满是内心,而发脾气是其表现。别人做得都不对,都不合你的意,这就是“嗔”。
有的人用自己的标准、自以为是的见解,要求别人合自己的意。其实没有人会合你的意,甚至你的父母、爱人、孩子也都不会合你的意。
事实上,你也没有合别人的意,而你却要求别人合你的意,这就是“嗔”的来源。有了“嗔”,就会生气。
那么什么是“痴”呢?
执着,愚痴,不懂道理,不明是非,没有智慧,不信“正道”。就是说为物欲蒙蔽、为主观所蒙蔽,被自己的愚昧惯性所操纵。
“痴”不代表傻瓜,而是不辨正邪、不分真假、不知利害、不明是非,这就是“痴”。
“贪”让人迷失方向,“嗔”让人自我折磨,“痴”让人进退失据。“贪、嗔、痴”这三条戒不掉,就无法降服自己的内心。如果戒掉了这三条,哪里还有什么烦恼呢?

三、“灭”是最高的人生境界《灭谛》
佛不单指出了人生苦恼的现象和原因,更清楚地说明这些现象是可以消除的,这就是四谛中的第三条真理——灭谛。
灭是梵语“涅槃”的意译,涅槃是熄灭、止灭或吹灭的意思,表示火的熄灭。
前面所讲的贪、嗔、痴就被佛教视之为三毒火。在圣者的眼界中,这个世界的一切都被这三毒火燃烧,无刹那之安息。
而圣者能永断贪、嗔、痴等根本烦恼,了除生死患累的苦果,证得清净寂灭的解脱境界,这种解脱境界称为“涅槃”。
涅槃是人生理想归宿的最高境界、最终目的,也是佛教让人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在几乎所有的宗教中,至善之境只有在死后方能达到,涅槃却可以当生成就,不必等到死方能获得。
凡是亲证真理、涅槃的人,就是世间最快乐的人。他不受任何状态所束缚,他不追悔过去,不冥索未来,只是扎扎实实地生活在现在里。
万物从心而过,而心如若保持着这份淡定与空漠,那么一切的从心而过都会不留痕迹,这就是涅槃。
而我们的人生或许就该是如此的一个境界与心态,空于万物,也就不会被万物纠葛。真正做到万物从心流过,而不留痕迹。
因此,如果一个人能以最纯净的心情欣赏与享受生命的一切,而不掺杂丝毫自我的成分在内,只有清净、温柔,充满了博爱、慈悲、和善、同情、了解与宽容,他也就达到了涅槃的境界。

四、行“正道”得解脱《道谛》
在找到了人生理想的归宿后,佛又为人们实现这种理想提供了一些方法,这就是四谛中的第四条真理——道谛。
道的原始意义是通向宇宙虚空之间的道路、无为而为的方法,释迦牟尼借此词来说明要解脱人生苦恼的现象,就必须修行悟道。
修道的方法很多,佛经说有八万四千法门。但主要是八正道,八正道是众生去向涅槃的康庄大道。
何谓八正道?
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是如实的看世界,看人生。
正思维:是正确的思考。
正语:是语言的德行,要说真实语,避免说四种语言,即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业:是行为的德行。业有三种:是身业、口业、意业。三业远离十恶,行十善是正业;远离颠倒烦恼,勤修戒、定、慧是正业;远离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通达“无我”是正业。
正命:天地人和,是谋生的德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正精进:是人生努力奋斗的德行。
正念:心念活动的德行。
修行修什么?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修念头(意识)。佛与众生距离如此悬殊的东西,差别只在一念(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恶人到成佛,只在一念的放下,可知把握念头是修学佛法的关健。
正定:定,是专注于一境。定,是对心念的一种训练。佛经曰: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是说明修定的效果。

“苦、集、灭、道”四谛含有二重不同的因果。
苦、集二谛为迷的因果:集是因,苦是果,由集感苦是人间杂染因果。
灭、道二谛为悟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由道证灭是觉者的清净因果。
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一是以情为本的人生,一是以智为本的人生。
从四谛的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悟到“烦恼即菩提”之理。
在日常生活之中,无论遇到甚么困难挫折,只要懂得“转念”,情况就不一样了!
假如遇到悲伤、忧闷、烦恼,只要心境一转,也没有甚么不能解决的事。
所以,烦恼可以转为菩提,但是,重要的是在于当下一转,如果你不转,则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
你能转境,才能把烦恼转成菩提。以“般若”慧观照,所谓烦恼,也是无性自空。这也是 “苦、集、灭、道” 四谛想要告诉我们的终极奥秘!

感恩宇宙万事万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