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我们学习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的主要观点,了解了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和审美的需要,并试着以同理心来共情别人和自己,接纳大家都只是自我实现道路上的行路人、虽然不清楚何时会到达终点、但却可以让这一路走得更有弹性和美感。
今天,我们仍然借着两个朋友的问题来梳理自己:
第一位朋友问:缺乏同理心应该怎么办?他说:“最近突然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都很缺乏同理心,很难体会别人的心情,没办法设身处地的去想别人遇到的问题,即使刻意的去努力也没能达到效果,该怎么去培养同理心呢? ”
首先,要祝贺这位朋友具备这份自我觉察的能力,觉察自己,是同理心培养的第一步。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状态都不清楚、又如何去体会他人的心情呢?
其次,我们来看看,是什么阻碍着你去体会别人的心情和处境,比如:过度的以目标为导向,凡事都希望按照既定的想法来推进;或者,自己的某些情感需求未被满足,缺乏被同理的体验;再或者,过度理性,凡事习惯了好坏对错的判断,等等。无论哪种情况,都有一个共同的可能性,那就是:在过往的成长和受教育环境中,逐渐关闭了感觉通道、过度使用情感隔离的防御机制。
要想同理他人,我们要先与自己的心在一起。
与自己在一起的第一个练习是:打开各个感觉通道。还记得我们之前学习过的三句话吗?随时随地,你都可以用“我看见……”、“我听见……”、“我感觉……”来造句,让这三句话把自己的身心带回到当下的体验里;
第二个练习:写生活美学日记。每天晚上临睡前,记录下一个美的发现或体验,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绘画,坚持下去,心就会慢慢柔软开放起来;
第三个练习:每周一次自然散步。散步谁都会,但带着正念、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会把你自己带回到你心里去,然后,一点一点,打开它。
心打开之后,你就可以在人际交往中、按照下面的同理心沟通技巧来训练自己了——
第一步:倾听他人的想法、除了“嗯”,“是的”,“我在听”以外,不做任何评价和建议。等对方说完,用“我听见你说……”开头,重复对方刚才话里的关键词句给TA听,然后用“不知道我听的对不对?”结尾后,立刻闭嘴,把再次说话的机会留给对方。
我常推荐大家看一部电影《沙发上的心理医生》来学习同理心。电影讲的是一个心理医生和一个舞蹈演员,彼此交换公寓度假。舞蹈演员被上门求助的来访者错当成心理医生,从没学过心理咨询的她,只是带着一颗真诚善意的心、用“嗯哼”来告诉对方自己在认真听、然后重复对方的话给对方听,结果,成功帮助了很多人。
还有一个小故事,同样说明了倾听比分析、建议和评判更能表达同理心。一对老夫妻半夜接到电话,一位女孩劈头盖脸一顿哭诉,说自己准备自杀、死前想告诉父母、自己从来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一直活得很痛苦。接电话的老太太静静地听着,直到女孩最后平静下来,说:“我现在好多了,妈妈,这是从小到大你第一次听我把话说完。你放心,我不想死了。”电话挂断,老太太长舒一口气,对丈夫说:“感谢这个打错的电话,让我知道该为我们的儿子做些什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