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友梅(1884-1940),字思鹤,号雪朋,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奠基人、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他早年留学日本和德国,学习音乐和教育,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音乐家。他一生著作甚多,有近百首声乐、音乐作品及70余种音乐论著,被誉为“中国音乐教育之父”。
一、求学生涯
1902年,萧友梅自费赴日本留学,攻读教育学和音乐,为他日后从事音乐事业奠定了基础。
1909年萧友梅回国参加留学生考试,获颁“文科举人”。
1912年底,萧友梅前往德国柏林学习,后转学至莱比锡音乐学院深造,攻读钢琴和作曲理论。同时,他还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教育学,并最终撰写了题为《至17世纪的中国乐队史研究》的博士论。该论文是中国音乐史上中国留学生的第一篇博士论文,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学领域最早一篇有关乐队、乐器史的研究文献。
1920年,萧友梅自海外学成归来,立志在音乐教育领域开辟一番新天地。在蔡元培的鼎力支持下,无论是驻足北京,还是南下上海,他都积极投身于振兴中国音乐的伟大事业之中。
二、执教生涯
1920-1927年,萧友梅受聘为北京大学讲师并协助蔡元培创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组建北京大学管弦乐队。期间,他还担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音乐专科学校和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首任系主任。他的居所成为音乐家、艺术家与知识分子的交流场所。
1927年8月,萧友梅南下上海。11月,他与蔡元培共同创办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学校采用了国际通行的现代音乐教育标准,率先推行学分制,制定了较为规范、严谨的教学大纲、学则等规章制度。
办学期间,萧友梅聘请了一批知名教师,力邀黄自、陈洪先后出任教务主任,在困境中带领全校师生坚守音乐教育阵地,逐渐形成了“重视基础,严格教学,精于实践”的教学传统。
国立音乐院的创立,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1929年国立音乐院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
国立音专秉持先进的办学思想,采纳了国际普遍认可的专业音乐教育标准,将中外经典音乐作品作为核心教学内容。至1931年,基本形成本科、研究班、附属高级中学、高中师范科及选科。本科分理论作曲、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声乐、国乐、师范七组。
经过多年努力,国立音专逐渐成为一所具有相当规模且大道国际水准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期间,萧友梅培养出了众多杰出的音乐人才,如冼星海、李献敏、丁善德、陈又新、刘雪庵、贺绿汀、劳景贤、李焕之、钱仁康等,他们陆续成为推动中国音乐事业蓬勃发展的中坚力量。
丁善德三、乐谱编撰
萧友梅,作为音乐教育与研究的先行者,编著了《乐理教科书》《今乐初集》《新歌初集》等系列音乐教材,组织学校师生编辑出版《乐艺》《音乐杂志》《音乐月刊》等学术刊物,编著《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丛书》等,以及适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系列书籍资料。
四、铭记纪念
萧友梅,人如其名。他,就像一树绽放的寒梅,素馨沁人,流芳百世。
萧友梅,作为中国现代音乐史领域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鞠躬尽瘁,甘于奉献,始终提倡“美育”方针;他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音乐人才。他是中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和实践者,他所做出的不朽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