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试图理清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看看是理想定得过高,还是行动有了偏差,以便对症下药。
实话说,从小到大,我们之中的大部分人都比较缺乏职业发展方面的系统性教育。了解的职业限于父母亲人的工作,到了大学选专业的时候也是懵懵懂懂,填一个不知道自己是否会喜欢的志愿。
所以,大学期间的探索和尝试就显得尤为重要。多去实习,多向学长学姐请教,业余做做职业和性格测评,都是种帮助。
回想大学第一年,适应周围存在着比自己优秀许多的人,适应港校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已是种巨大的挑战,商科领域里重头的会计和金融,最基础的课程也学得勉强马虎,对于未来能做什么,只留下了不确定和担忧。大一学期末,仍在思考要不要转系的问题。
后来的日子渐渐平顺起来,成绩也一天天向好的方向发展。在商科的多项主修中选择了偏文科的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毕业前做了四份实习,其中两份是人力资源相关;由于承担了一份为期四个月的实习,延期毕业了一学期,12月到1月的短暂时间里,找工作并尽快开始养活自己显得有些紧迫,拿到两个offer后,简单比较了一下薪水和工作内容,就决定去现在的公司做人力资源管培生。后面其他公司打来电话邀请二面三面,我已经跑去泰国逍遥游了。
现在想想,当时的轻言放弃或许有点草率,比如放弃对金融的更深入学习,比如放弃其他的职业机会。不过,选择从来都是如此,得到了一部分,就会同时失去其他诱人的可能。
那么,我理想中的工作是什么样子呢?
下意识的回答是薪酬能够让自己维持比较好的生活水平;工作内容有价值、不枯燥,能够让自己有所成长并有发挥创意的空间;职业发展的道路相对平稳,不过度崎岖起伏。
我还做了一份职业价值观测试,从十三个评判工作的维度当中找到了排名前三位我所重视的职业价值,分别为:
- 成就感
- 智力刺激
- 美感
- 独立性(重要性得分与美感相同)
*其他九个维度包括: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社会交际、舒适、管理、利他主义、经济报酬、安全感和变异性。
果然,目前以追求“智慧”为人生价值观的年轻的我,对于通过工作来实现知识、技能、经验和智慧的成长最为看重。而现阶段那些数据输入,文件整理,follow regular rules and procedures的不可迁移同时也任谁都做不出花儿来的东西,就给我带来了犹疑和烦扰。
再搜寻一下工作一年多来的喜悦时刻,主要是年会手册、公司通讯等宣传资料制作精良而得到大家的好评;安排培训、活动等事宜能够主动向前,事事负责操心,产生job owner的自豪感;还有老板对于工作态度和成果的肯定以及发奖金的时候……也就是说,大部分时候的工作其实是不那么令人激动和欣喜的。虽说作为职场新人本该承担一些最基础的工作,也该考虑清楚在它们上面花去的精力和效益,以及现状还会持续多久,对吗?
即使不是直接跳槽,为了能够达致更理想的工作和生活,我也需要着手于一个改变计划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