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为黄有璨《运营之光》的第二章核心内容:运营之“光”
以后,我都会把读过的书浓缩成干货文章,以“书碎片”的题目形式发到简书中,方便自己之后温习。若在这同时也能让简书的朋友有小小的所得,也是幸事。
第二章 运营之光
2.1 为何超过80%的运营始终只能打杂?
一个人想要做好运营,我觉得可能需要,一些必备的基础素质和思维方式、工作习惯等,如投入产出比意识,流程化和精细化意识,回报后置意识。
也至少有一项可以拿得出手,能直接带来产出的运营硬技能,如文案内容包装生产,活动策划,用户互动和维系数据分析和策略制定等。
(一)目标导向意识
一般来讲,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归类到以下两种属性中去,一、纯粹的职能支持性工作,二、目标导向工作。
举个例子:做客服,跟用户聊天。
第一个逻辑下的做法是,把客服入口放到产品和网站上,然后有人来找就应一下,按部就班解答一下问题,没人来找就等着耗着,偶尔可能搞个抽奖,交个差,嗯,完事了。
在第二种做法的逻辑下,你可能会去关注你一周内接收到的所有客户信息,会去把这些信息做一个分类,然后你可能借由归纳分析发现,上来就问你“你们这是个什么东西,怎么玩儿”的人特别多,于是你反推出来,我们的产品设计和表达可能有问题,又或者是产品的新用户引导有缺失,需要补上,并迅速把结论反馈给了产品,借此推动了产品的改进完善。又比如,为回答好用户的问题,你可能会倾尽所能想出一条绝妙且搞笑的回复,让问这个问题的用户哈哈大笑,甚至愿意把你的回复转发出去,形成传播。
(二)效率意识
在相同的成本投入下,你如何让自己的产出变得更大,如何持续优化自己的投入产出比。比如同样是推广引流,我在十个渠道都推了内容,但最后我发现其中有两三个渠道的转化效率非常高,而有两三个渠道其实没什么反应,那我是不是应该把没什么反应的那几个渠道完全干掉,在效率更高的那几个渠道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
假如围绕着效率或投入产出比,我们把层次聊得再高一点。
假如,老板跟你说,我们要把网站流量下个月翻三倍,普通人会拍脑袋直接想,那我们应该多投广告啊,都投在广告流量不就上来了吗?但一个脑子里紧绷着投入产出比和效率意识的运营,可能会把这个事先拆分下来,分得极细,比如我们是不是要先想,网站当前的流量都是从哪里来的,比如来源于老用户的流量构成,和来源于新用户的流量构成各自是多少,老用户这边我可能还有多大空间去拉升流量,而到了新用户这边,他们各自又是从哪些渠道过来的?有没有哪个渠道的访问转化率游戏高?那我是不是在这个渠道下去,重点加大投入就能带来我想要的结果?
2.2 身为一个运营我最大的竞争力和信仰
我觉得,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有时只有抱着一种更加开放的,秉持着一种先不论我可能会得到什么回报,让我先来把事情做到极致的状态,你才有可能做到很多有趣的事情。
运营绝对不是满世界的去发小广告发得越多,拉来的人越多,你就牛了。比如说你得相信你和你的用户是可以成为朋友的,而你可以通过一系列价值创造式的努力,先建立起你和你的朋友们之间的默契。
再比如说你得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且借由你的一切努力把很多人和事联系在一起之后,你可以在你与用户之间创造出这种美好,而且你应该相信就是,把我可能得到的潜在回报先丢到一边,而是只专注于为用户去创造出来一些令他们惊喜的价值的时候,真正把你的用户作为一个你身边,真实的朋友来对待这样的行事方式会为你赢得更多的回报。
2.3 精益的运营
运营的具体工作中很容易会面临到n多的不确定,尤其是你需要协调各方资源,牵头搞个什么东西的时候,会变得有纠结,稍有不慎,你可能会浪费掉大量的资源和成本。
在复杂的不确定环境下,做好运营工作的基本理念。
第一,当你在一个具体项目中面临n多不确定因素的时候,其中往往存在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他可能会成为整件事情可以顺畅发现,发声的核心体。这个最主要的因素往往就是一个基于某种假设的产品或服务,能否得到用户真实自发的认可。
第二,在一个特别不确定的事情或假设面前,运营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用最低的成本去搭建起来一个真实的用户应用场景并去验证在这个场景下,用户是否会真的产生你所预期的行为。
2.4 运营的做局与破局
很多时候运营在做的事就像在攒一个局,即设计或假想出来一个,最终可以拉动n多人一起参与一起玩一起high的事情,并一步步去让这个事情从假想变得落地。
阻击成功的关键,总是在于你要能够一一界定清楚是那个方的价值供给关系,并在其中穿针引线,优先引入某种较为稀缺的价值,从而逐步让各方的价值关系从最初的假想一点点变为权力,所以穿针引线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能够找到一个点实现破局。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运营,你一定需要爱上做局。这里的局不是一个阴谋和陷阱,而是一个可以让n多人一起参与其中,并同时收获价值,在n多角色之间实现价值匹配的氛围和状态。好比一场活动。
2.5 我做运营的三个底层工作方法
运营其实是一件很有层次感的事情,很多时候你都需要先做好一些小事,然后再以此为杠杆去撬动更多大事的发生,所以一个优秀的运营,应该是可以熟练掌握很多杠杆点,以便更好的给用户创造短期价值,借此撬动更多长期价值。
这里我们就重点聊聊这几个,内在的杠杆点,也可以被称为是几个运营商的底层工作方法,因为他们都是完全从自身处罚,而无需依赖于外部资源的。
(一)让自己拥有对于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
互联网实在变化太快。你会发现每一种产品形态,每种业务类型所需要的运营手段和方式,都会是不一样的,所以真的想成为一个高段位的运营你必不可少,必须要持续学习,接受和了解新事物,不断贴近和熟悉更多类型的用户。
你可能需要养成一个习惯,就是保持对于这种大众热点事件话题和一些新鲜事物的敏感度,你肯定不需要每个热点都疯狂的去追,但至少你得做到,对于大部分的用户会关注,的热点充分熟悉和了解。
(二)让自己拥有对于用户的洞察
尽可能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典型用户,让自己大量置身于真实用户的真实体验场景下,这样久而久之,你自然会慢慢拥有一种对于你的用户们的洞察力,而这样的洞察力,很多时候也会成为一个优秀运营者身上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三)学会更具有打动力和说服力的表达
作为一个运营,你总是遇到大量,需要跟用户去进行沟通,进而说服他们接受你的某个立场观点的场景。我们沟通有两个朴实不过的原则。
假如你是需要短时间内获得对方的注意,那你可能需要先抛出一个可以让对方大吃一惊,膛目结舌货十分好奇的观点和结论迅速,瞬间击中对方,然后再去逐一论证你的观点是否可以成立。
而假如你面临着的问题是要说服对方接受你的观点,那么您可能更需要先从大量事实和一些细腻的刻画手法,通过事实和细节引发出对方的感知共鸣和认同,再逐步引申出你的结论。
2.6 我眼中的四个关键性运营思维
一个优秀的大牛运营,是不是也可能存在着一些与普通人不同的特定的思维方式,我发现除了像数据策划沟通,推动这样的一些偏激能层面的东西以外,还是普遍存在着四个思维,层面的显著差异点的。
(一)流程化思维
一个优秀的运营和一个普通人之间,会存在着一个核心差别,就是优秀的运营,拿到一个问题后,会先回归到流程,先把整个问题的全流程梳理出来,然后再从流程中去寻找潜在解决方案,而对普通人来说,则可能会直接拍脑袋给出解决方案。
一个优秀的运营来说,拿到某个具体问题后,一定会遵循以下这样三个步骤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界定清楚我想要的目标和结果
二、梳理清楚这个问题开始到结束的全流程是怎样的会经历哪些主要的环节
三,在某一个环节上我们可以做一些什么事情,给用户创造一些不同的体验,以有助于我们最终达成期望实现的结果。
(二)精细化运营
一个优秀的运营,很多时候真的是通过大量的细节和琐碎事物最后堆积出来了一个神奇的产出,也正因为如此,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运营,也需要具备很强的精细化思维和精细化管理能力。换句话来讲,就是你必须要能够把自己关注的一个大问题,拆解成无数细小的执行细节,并且要能够做到对于所有的小细节都拥有掌控力。
(三)杠杆化思维
好的运营其实是有层次感的,你总是需要先做好某一件事,然后再以此为一个核心杠杆点,去撬动更多事情和成果发生,典型的比如,
1、我先服务好一小型种子用户,给他们制造大量超出他们预期的体验,然后我就有机会借此为杠杆,去撬动他们在此后帮助我进行品牌和产品宣传的意愿。
2、我要做一个活动,先集中火力搞定了一个大佬,就可以以此为杠杆,去撬动更多的人参与意愿。
3、还是做一个活动,如果我能先集中火力,把这个活动的参与名额变得很有价值,很稀缺,我就可以借此为杠杆,去撬动用户愿意为了参加这个活动而去付出更多的成本,比如去完成几个我所设定的任务。
(四)生态化思维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好的运营,其实无非就是不断的做局和破局,而做局这个事情,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在搭建一个生态,所谓生态,其实就是一个所有角色在其中都可以互为价值、和谐共存、共同驱动其生长和发展的一个大环境,好比一个几百人的微信群,要是大家在其中都很活跃,彼此也都能给其他人多少提供和创造一些价值,让这个群可以自然良性发展下去,他已经就是一个小生态了。
而能否成功搭起来生态,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要能够梳理清楚并理解一个生态间的各种价值关系,或者说脑子里要先有一些生态的概念和模型。在很多QQ群,微信群里都存在着类似的生态,都是会有少量的人扮演着核心内容生产者或服务者,在群里发起话题给大家提供帮助的,而更多的人则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的角色,默默在群里呆着,偶尔插上几句话,因为他们之间基于这个群,而且成了这种价值公理关系,这个群也因此而成为了一个小生态。
到此为止,第二章也正式告一段落了,我仍然要强调一下,对于一个新人来说优先要做的事情,应该是让自己具备一些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而不是直接奔着方法和技巧去。两者间的关系,好比一个是内功心法,另一个是武功招式,假如内功和心法没有足够的积累,直接就奔着招式去了,是很容易走火入魔的。
而像内功心法这种更贴近于底层思维工作习惯和价值导向的东西,我觉得可能也是运营的“光”之所在。
本篇完。之后的读书干货内容,会陆续整理上传到简书“借我以碎片”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