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描写“香菱学诗”论述了“无理而妙”的魅力所在:“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此段文字,表达了三点意思:
一是“无理而妙”需要违背或者超出事物常理和人之常情;
二是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是从不合逻辑中、从诗性反常思维中得到的;
三是“无理而妙”是因为做到了“无理却有情”。
(这里我不对“无理而妙”来举例,请大家百度“无理而妙”而读之)
苏轼曾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趋。”其“反常合道”,即为“无理而妙”,反常却合乎“道”,这就是诗词的诗趣、诗味和意境形成的缘由之一。
诗词是和心理学紧密相连的。诗词是一种形象思维,是人通过视觉、听觉(非听逻辑性的论述,仅仅是听到的声响)、触觉来触发的一种联想;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使在意识、情绪上起反应而引起的心理上的情感。比如视觉通过画面感来捕捉到的情感和意境,使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会通过心理来延长这种画面感和想象的空间(诗词的留有余味),形成想象之外的画面感,比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江水怎能流到天地之外呢?既然是山有颜色怎么能处于有无之中呢?但是从画面来看,正是这样的水天相连和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形象地渲染出了磅礴的水势,也达到了空间开阔、不直而白,意蕴悠长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效果。
从心理学来看,当感性达到一定的强度时,理性会减弱,当情感抵达临界值时,人的感知会进入超现实之中,而达到物我一体、跨越界限、超越时空、亦真亦幻、情关风月的心理状态。另外将两个表面看起来不相关的事物(逻辑思维来看不相关),通过形象思维来找出其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意境了,也是诗趣和诗味了。读者也会从这写意象中得到视觉和心理上的共鸣。古人云“理有者,情必无;情有者,理必无”,诗词在审美追求上讲究的言外之意、无理而妙,正是这一道理。
那么,写诗怎样做到“无理而妙”呢?
一、反常思维结合一些修辞手法来描写。
1、跨越界限和异类搭配。
将两个表面看起来不相关的事物(逻辑思维来看不相关),通过形象思维来找出其共同点,形成新的意境。比如“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和剪刀在逻辑上还真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通过形象思维:新叶的萌发好比是裁剪出来的,那么剪刀和春风的共性就是诗意了。
2、转换位置。一是人和物互换。比如“明月逐人来”句也是此意”。二是主动和被动的互换。如“两岸青山相对出”,明明是诗人在前进,却通过视觉错位,仿佛青山迎面而出,诗人的主动前进变为被动,而青山主动迎出,这样极具动态感。三是换角色或借角色。比如屈原的“香草美人”的手法,就是用植物来表达人格独立,品德优良,用的美人的意象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来表达自己和君主人格独立,品德优良的手法。 这样的手法多出现在咏物诗中,比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用蝉来表达自己的人格或者主张。
3、失衡式的搭配。一是和意象说话或者互动,如“秋日寻诗去,一路问黄花。”黄花不能说话,怎会去问?但是黄花这一意象就代表秋天。二是大小互用,如“一肩担晓月。”肩旁怎能担负起月亮呢?但是这样的画面感和带来的别样意境油然而生。三是可能与不可能搭配。如“手可摘星辰”来比喻危楼的高。
4、穿越时空,纵横千古。将感触极度放大,上下能超越千古和未来,远能观千里之外,近能观细微之间。最典型就是李白的《将进酒》,也如毛主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5、化虚为实和化实为虚。化虚为实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将虚的愁化为实在的雨;化实为虚如“蓝田日暖玉生烟”。不论实还是虚,都是心理上的感知。
6、活化事物。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有月瘦如人”,“绿肥红瘦”。
7、故意省略,联想成趣。 如“马蹄踏碎天山月”。 马怎能踏碎天山的月亮呢?若是从天山的月亮就可以想到月光。这里是故意省略了一个“光”,那么就趣味横生了。如“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秋天能够踏么?这里清秋就是清秋这个季节了。
8、错觉成景,直觉观照,抽象成意。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9、心理视角。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0、将不搭界的名词和动词进行搭配。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将秦朝的月、汉朝的关与唐代的战争题材和边塞情怀组合在一起(秦朝的月、汉朝的关与唐代的战争怎能在一起呢),从而形成思维跳跃性关联,达成一种新的意境。比如“独钓寒江雪”,用钓这个动词和雪搭配,雪能够钓起来呢?是钓不到的,这样的联想,可以达到一种禅意。
11、运用名词的几种意象,形成多重意境。如“爱像阳光萦绕着你,又给你自由的空间”。阳光和自由有关系吗?将阳光的永恒、生机、热情、自由的象征意义,特别是太阳的那种温暖、逍遥的感触却从这句子里体现,达到多重意境。
以上的修辞手法多用“通感、拟人、夸张”。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二、避免生涩和断裂。
运用反常思维来写诗,可以带来词语的新颖美和跳跃感,有另辟门径居然可观之妙。但是要注意反常思维要用正常思维的的词语来表达,要让读者读懂诗。
1、需要一些动词连词副词等来补充,以免出现意境的断裂。如“燕山雪花大如席”,这里用“如”字就是为了违理的句子却不经意间使得其符合事理。比如“银河落九天”前面有“疑似”,才能避免断裂。
2、需要在起承转合中进行进一步描述,来符合事理或人情。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猛一下只觉得新奇,但意思极不明确。 随即李白用“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就是符合人情了。
3、无理的句子有时需要名词来符合事理。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甚是无理!下面有句“疑是银河落九天”,原来是“银河”起了关键作用。
三、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无理而妙”是因为做到了“无理却有情”。 “无理而妙”这一命题,最早是清人贺裳提出来的。他在《皱水轩词筌》中对唐代诗人李益和宋代词人张先的诗词作品评论时说: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如唐李益诗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妙语。按常理想来,商人误了商人妇,商人妇就算是哀怨想当初嫁给他人就好了,嫁给秀才也可,嫁给伙夫也可,为什么这里非要嫁给“弄潮儿”呢(咱们暂时不考虑一语双关的哈)?初读实在是想不通。但仔细想来,误的是“妾期”,而弄潮的年轻人知道潮水的涨落有定时(时期),那么,他去弄潮也就有定时,早知如此,不如嫁给这样的人,就不会常误归期了。这样按闺怨中的女子的情感上来分析,就“无理有情就有理了”。笔者在这里仔细揣摩了商人妇的心理:估计不是有“出轨”之心,而是用婉曲的手法,借“潮有信”对“重利轻别离”的商人老公表达嗔怨之意,并假借有位弄潮儿来调弄一下老公,对于女人,男将们还是要爱护的哈~(联想一下,请勿当真)。婉曲的手法也称折绕,就是有些要表达的意思,作者不想直接说出,而是采取一种迂迥的表现手法。使读者透过委曲、含蓄、隐约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内在含义。
诚然,诗词的妙处,就如女子的小情绪:多愁善感又含蓄,形象思维大于逻辑思维。所以老司机门常说:“女人是情感性的,不要和女人讲道理,只能讲情”。 “诗有别趣,女人有情,非关理也”,哈哈哈,无理的妙处尽在于此了——天下大道皆相通也^o^。
以上论述不一定正确,同时也旨在与大家探讨~
另:感谢教育学博士,心理学专家,美国催眠治疗师评审委员会ACHE临床催眠治疗师,美国催眠治疗师学会AAH授权训练师,NLP执行师培训师,高级心理咨询师,国际海灵格科学院注册系统排列导师,国家一级培训师。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研究生,湖北联合同济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员——徐云老师在诗词心理学上的指点~
网友评论
二是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是从不合逻辑中、从诗性反常思维中得到的;
三是“无理而妙”是因为做到了“无理却有情”。
真妙,给老师100个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