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时间精力所限,行文仓促;又由于破解宇宙奥秘之大义所迫,不得不发。
以下内容请观众老爷们空腹食用。
本文标题为《如何科学地读书》。
首先,极简地阐述何为“科学”。
科学的定义有广义、狭义之分,为防概念无限制扩大,本文只讨论科学的狭义定义。
一个科学体系首先是提出猜想,通过重复实验验证,不断解释发现的矛盾并不断完善,最终被新的科学体系所替代,原先的科学体系被推翻,或部分保留成为经典。
科学的特点是:可重复验证,可解释矛盾,可证伪。
其中,可证伪是判别是否为科学的核心。
为何,不用看起来更正面的证实,而用似乎不是正面的证伪呢?
如大家所知,证明对任意条件均成立很难,故严密地证实难以做到;但只需证明存在一个条件不成立即可证伪,因此证伪在实践中可行。
正是由于可证伪这一特性,使得科学可以无休止地接受检验,知识的碰撞、淘汰、更新时间大大缩短,这是科学保持其先进性的重要动力来源。
而且重要的是,是否正确,并不是科学的特征。
例:天圆地方,太阳从东方升起,自西边落下。站在普通人的视角,这就是正确的!直观的感觉,你能说他们错了么!?
然而,这种直观感觉上的正确与否是没有意义的!
科学并不直接反驳,但一步步击碎你的直观感觉:地球是圆的,绕着太阳旋转,太阳也并不是中心,直至最新的引力波理论,星体因空间扭曲而做自旋运动……
从上面可以看出,正确的感觉一直原地踏步,可证伪的科学不断进步发展。
联系到读书,通过机械类比,笔者鲁莽认为:科学读书的重点在于——
搭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读书不断验证或者发现矛盾,并通过搭建新的知识体系,淘汰、更新之前的认知,从而持续提升自己。
那么,如何科学地读书呢?
笔者提出一个读书模式,仅供大家娱乐。
首先,
不选择那些不以科学为原则的书。
篇幅所限,这里只匿名列举一本不以科学为原则的书。
前几年据说国外很火的《XXX》。
不管这本书销量多么高,影响多么大。
它的内容:一、无法验证,二、矛盾不可解释,三、最重要的——不容置疑,绝不容许证伪。
所以,如果你想通过科学地读书,那么这类书籍不应当被阅读。
然后,
认识书中的知识体系,自然地与自己的知识体系相碰撞,相融合。
特别地,当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出现危机时,勇于接受。
这一点,容易又非常不容易。
容易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更新自己知识体系的需要;有试图回归一无所有,重新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需要。人常说:“不忘初心”,正是因为过杂的经验和理念过多地进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而非常不容易,又是因为——怀疑并承认自己错误,实在是太不易了。
前一段时间听到一个观点:读一本书,要经历“认同——怀疑——再认同”的一个阶段,方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我觉得这个观点说得太对了。
看到一本书,先通过自己的知识体系去认同,然后怀疑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后再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新的认同。
是的,我认为的这里的“怀疑”,不是主要怀疑书的内容,而是主要怀疑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当看到一本书的某部分你无法认同时,矛盾即产生,这时并不是主观去想“我对了!书错了!”对错并不重要,科学的精神是,通过探究去解释这一矛盾为何而生。
最后,
讲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科学验证,是通过对照试验,比如中学生物课本中提到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高二学生学习,流程还是挺简单的。
但大家都知道,医药学里验证一种药物是否有效,是通过“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流程就复杂多了。
这是因为医生和实验对象的心理对结果影响太大,必须排除人的心理影响。如果实验对象是动植物的话,则不需要“双盲”。
而读书的收获,特别是成人的阅读,读者的心理感觉几乎是评价的唯一标准。
由于成人阅读后基本没有考核,因此存在这种危险——当您读完一本书了,感觉收获满满时,其实知识体系并没有更新,并没有实质提升。
读鸡汤文时,这一感觉满满,实则空空的情况会比较常见。
……
太可怕了……
我几个月除了朋友圈文章,什么阅读都没有,突然一天兴致大发,看了一本书,当时感觉就好极了!结果!你说!这感觉可能不科学?读了可能也白读???
……
那么如何检验读书一段时期后的成果?
那就是,
来到读行侠的现场,说一次书。
这就是科学读书最关键的地方。
网友评论
而中药,经过长期国内人体直接试验(虽然不怎么人道),经验总结下来不良反应什么的总比西药安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