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小康生活·非遗同行”第四届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作品展在湖南省文化馆举办,以影像力量再现传统,用民间艺术传承文化,展现了湘人的聪明才智和内涵丰富的湖湘历史文化。本人有幸参观了该展览。原来,湖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竟如此丰富,真的是传统文化赖传承,历史记忆谱华章,传承坚守结硕果,弘扬发展绽芳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记忆,也延续着民族的文化血脉。如今,非遗的保护理念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们不妨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展出的作品。
一幅《传承之手》,将湘绣、长沙粽编、菊花石雕、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剪纸、皮影戏等6种有名的非遗项目制作或表演瞬间定格。《激情绽放的钢火烧龙》则把非遗项目“钢火烧龙”的制龙过程和精彩表演集中在一起。
《抖音里的非遗》,再现了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宣传展示浏阳花炮制作技艺、菊花石雕、瑶绣婚礼服饰、古法造纸制作过程的情景。《鼓楼前吹芦笙的小伙》以雄伟的鼓楼及乌云翻滚的天空作背景,表现了小伙子吹奏乐曲时的欢快。
《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表现了土家族村民修建吊脚楼的场景,颇具民族特色。《土榨茶油》再现了茶油的传统制作工艺流程,让人仿佛闻到茶油的清香。《跨越千年的年画》是对滩头年画这一重要画种的再现和歌颂。
《古宅湘韵》表现了众人围观舞台上“刘海砍樵”表演的情形。《沸腾瑶乡》表现了瑶乡人观看节目表演的喜庆热闹场面。《溪傩戏》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朝圣画卷》表现了信众朝圣的虔诚。《湘西苗家银饰》表现苗族制作银饰的工艺流程。《挤油尖》则呈现了大人与孩子共同参与比智慧、拼力气、增友谊的特色活动时的热闹场面。
在漫长的岁月里,湖南各族人民以其勤劳和智慧,共同孕育了多姿多彩且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上面提到的外,也有烧砂罐、手工制瓦、怀化牛溪土陶、制伞、打草鞋、木活字印刷、宝庆龙骨水车、坛下铜锣制造技艺、武冈米花制作技艺、邵阳的蓝印花布、滩头手工抄纸等技艺传承和演示。
还有衡阳界牌火灯节、放水灯、石羊走马灯、烧宝塔、制作和表演香火龙、炎陵三人龙、大园草龙、耍板龙灯、跳香、地虎凳、木偶戏、上刀山、侗族咚咚推、珠梅抬故事、浏阳文庙祭孔、岩鹰拳的表演。
也有洪江弹腔、土家族的咚咚喹、打溜子、辰河高腔表演、茶山号子、三棒鼓、衡州花鼓戏、芷江傩堂戏的演出。
还有农耕习俗、祭龙舟、游秋、土家族尝新节、苗族打糍粑、过冬至、十八洞村的长桌宴等民俗活动。
数十项地方非遗展演和民间特色活动的摄影作品,表现了三湘大地民间异彩纷呈的非遗艺术带给大家的浓浓生活情趣和难忘回忆。
据了解,截止于今年,湖南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21人,省、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145个,非遗传承人4955个。此外,还有“昆曲”、“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湖南皮影戏”、“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等6个项目与国内其它的同类项目一起,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次展览,从参评的5600余件摄影作品中精选出100件作品入展,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奇魅力,用细腻的影像讴歌了那些为传承、坚守、弘扬、发展传统文化的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精神,用充满人文关怀的光影讲述了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不断融合、发展的感人故事。
笔者和许多参观者一样,心灵被这些作品触动,我由衷感慨:非遗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每个华夏子民都有责任为传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心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