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教师园地 孩子福地巢湖文海
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精读)(7)

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精读)(7)

作者: 黄海龙心理咨询师 | 来源:发表于2018-01-29 21:27 被阅读52次

第四章:拔出杂草:减少孩子的外部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做事是为了获得外在的奖励或避免外在的惩罚。

第一节:穷养儿子富养女?

作者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得意儿女双全的同时,也经常会有人问:“对于儿子和女儿,要不要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呢?”

中国人有句古话“穷养儿子富养女”,意思是说男孩子小时候多受些苦,长大了才能有奋斗精神;女孩子从小物质富足、见过世面,长大了就不会因为物质欲望上当受骗。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呢?很多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也会疑惑:“我家是男孩,就要穷养吗?”或者“我家是女孩,就得富养吗?”

以前,父母对男孩最大的期望就是继承家业、发扬光大,不要把家业败坏了;对女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嫁个好男人,不要被浮华和虚荣所迷惑。

但你要是在现代社会还这么想就太荒谬了!难道女孩子就不应该有奋斗精神,只需要擦亮眼睛嫁个如意郎君吗?男孩子就可以拥抱浮华和虚荣,一味追求世俗意义的 成功吗?

当然不是。男孩女孩一样都应该有奋斗精神,但不是仅仅为了物质奋斗,而是为了内心的理想、人生的意义奋斗。

男孩女孩可以在抚养时注意策略的不同,但是在价值观上的培养,基本原则应该是一样的。

科研发现,价值观有两种,一类叫成长型价值观,你越鼓励就越茁壮成长,你越打压就越枯萎。比如科学的鼓励孩子发挥优势,如画画,让孩子自由创作,那么创造力就是孩子的重要价值观。

大部分价值观都属于成长型价值观,但还有一类叫匮乏型价值观——你越打压,孩子越渴望,而你充分满足孩子在这方面的需求后,孩子就不太在乎了。

包括情感上的安全感和现实中的安全感,现实中的安全感又可以分为环境上的安全感和物质上的安全感。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在动荡的环境里长大,比如战争、或者一个高犯罪率的社区,他会更渴望安全感,觉得平静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反过来,如果孩子从小在安静祥和的环境里长大,那他就不会觉得安全感是个多了不起的东西,反而可能会去尝试一些冒险和刺激的活动。

物质上的安全感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孩子不幸生活在物质匮乏的时候,从小吃不饱、穿不暖,那么他就会非常在乎物质,长大后也会喜欢囤积物品,条件宽松了首先想的就是怎样享受吃穿。

但是如果因为信奉男孩而故意给孩子创造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环境——也不是说不给孩子吃饱饭,穿暖衣服。而是给孩子的物质条件与环境不匹配,比如周围其他小朋友都有新衣服,你非给自己的孩子穿旧衣服,其他小朋友都有零花钱,你偏偏一分钱也不给。——你认为是在磨练孩子的意志、激发孩子艰苦奋斗的精神,其实是在剥夺孩子物质上的安全感。

在物质上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常常通过积累尽可能多的物质缓解内心的不安。但要么不敢享受这些物质。因为囤积在那儿才有安全感。要么干脆大肆挥霍,总之就是不能建立起人和物质的健康关系。

物质上的安全感有一条绝对的线,就是生理上的温饱;也有一条相对的线,即你和其他人比怎么样。

除了安全感之外的价值观,都是你越鼓励,孩子就会越看重,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是价值观。如果你从小就纵容孩子享受,他要什么就给他什么,那他就又陷入享乐主义的陷阱。

看起来穷养不对,富养也不对,我们到底该怎么养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正常养——既不故意剥夺孩子的物质环境,也不纵容孩子的物质享受。

所以,总结一下,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在培养价值观上我们应该一视同仁,既不穷养也不富养,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正常养。在可能伤害到孩子安全感的需求上(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我们要尽可能满足他。但如果他是在安全线之上的欲望,就应该限制他。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在物质上又健康价值观的孩子。他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而是让物质服务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第二节:压岁钱能让孩子自己花吗?

每次逢年过节,亲朋好友给孩子红包,我们一方面很高心,但另一方面也有了新难题。要不要这些红包?要多少?拿到红包后是真的给孩子自己随便花,还是替他保管起来?

这些难题,其实也是育儿机会。

借这些机会,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以下观点,帮助孩子正确看待金钱。

第一:孩子收到的压岁钱总数不能太多。

除了孩子会乱花的可能性外。

作者提出,钱太多会导致孩子专注力下降。

举例说明:我们什么时候会丢三落四,是不是东西比较多的时候?什么时候容易粗心,忘记重要事情。

是不是手头上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千头万绪抓不过来的时候。

孩子更是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比大人要差的多。经常有家长抱怨:“我家孩子忘性大,三天两头忘东西。”于是就去他家一看,好嘛,孩子的房间堆满了各种玩具,桌上放了好多书,打开衣橱,孩子的衣服特别多。

大人看着都头晕,让孩子自己收拾,更不可能。

就像收拾房间一样,我们先给孩子布置简单任务,是孩子的物品尽量少,同时要做的事情尽量少,这样孩子才能一件一件把事情做好。然后长大了才能慢慢做好事情。

所以,压岁钱也是一样的,不能给太多,不能给孩子买很多东西的机会。控制在50元以下最好。

第二:给孩子最大的自主权利,让孩子决定压岁钱如何花。

除非少儿不宜,不然都可以花。无论是薯片这些垃圾食品,还是泡泡枪这些我们认为无聊的东西。或者套圈这种一看就知道骗人的游戏。

正确的金钱观不能只靠家长的灌输。你要让孩子自己去决策、去体会。

这样能慢慢地从生活中学到经验,这比你告诉他“不要买这个”“要买那个”更能培养正确的金钱观。

第三:要让孩子承担花钱的后果。

比如:孩子去年拿压岁钱要买一个两阶的魔方。我就对她说:“你买魔方可以,但一定要稿明白魔方”。没回去之后,我经常监督孩子玩,一直玩到孩子明白。

这个方法到买大东西的时候尤其有用,比如生日礼物,我儿子去年生日时要求买一个显微镜,我说:“好,但是你要说说打算怎么用。”

他说:“我拿它看蚂蚁、看树叶、看人的手、看书里的纸。”

我让他把这些要看的计划都写下来,给他买了显微镜之后,在监督他一个一个看。

当然,我们也可以玩一些小心机。我在孩子拿到压岁钱后,为了不让孩子把钱消磨在垃圾食品上,就会去高档益智类玩具店,这样孩子就会忍不住买一两个虽然贵但是精致的玩具,很快就把钱花的差不多了。这样也可以买一些精品的物品。

总之,压岁钱本身不是一个问题,如果你能控制压岁钱的数目,让孩子自己决定如何花,同事让他承担花钱的后果。那压岁钱就能变成培养孩子金钱观的一个好机会。


第三节:怎样让孩子爱上做家务?

大家都知道做家务的重要性,但是做起来可真是让人头疼,因为孩子实在是不喜欢做家务。这也不奇怪,我们大人大部分情况也是讨厌做家务的。

按照自我决定理论,用物质奖励或者惩罚,不如用表扬或批评。但是用表扬或批评的内摄动机,又不如帮他树立价值观的整合动机:“妈妈今天做了饭,挺累的,你能去洗一下碗吗?让妈妈休息一下吗?”“做家务能锻炼你的动手能力,来,你又可以长本领了。”

最好的方法,当然还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让他喜欢上做家务。

这可能吗?书中用的方法就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孩子不喜欢做家务,不是因为孩子懒或者不体贴父母,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激发孩子的兴趣。

怎样激发孩子的兴趣?有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让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

塞利格曼观察发现,儿子在领导力方面有优势。虽然还有两个姐姐。但儿子特别喜欢领导他人。于是就让三个孩子组成一个洗碗小组。由儿子做组长,这下就把儿子的兴趣完全激发出来了:他每天吃饭的时候都催大家快吃,因为吃完他们就可以洗碗了。

(这在心理学上又叫“赋能”,就是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这件事的掌控者,于是他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件事当中去,也会更喜欢这件事。)

本书作者学习了他的老师塞利格曼,也在家里成立了洗碗小组,效果也很好。

在儿子5岁的时候让他洗碗,我先试探了一下啊:“儿子,今天你洗碗吧。”

他立刻抗议了:“不行,我又不会洗碗 。”

我说:“哦,对,你还不会洗碗,爸爸妈妈会洗碗。但是,总是由一个人洗碗也不公平。这样吧,今天我们成立洗碗大队,你当大队长,指挥爸爸洗碗怎么样。”

他这下来劲儿了,说:“好!那我就派你——爸爸,去洗碗。”

我说:“好,除了洗碗,还有收拾碗筷,擦桌子,把碗搬到水池边,然后碗洗干净之后,收拾到碗橱里,这些活谁干呢?”

儿子想了想,说:“我可以把碗搬到水池边上去,再放到碗橱里去,其他事情妈妈干。”

我和太太一起说:“遵命”。

儿子兴致勃勃完成自己的活儿,毫无怨言。这就是赋能的魔法,不仅能让孩子学做家务,还能锻炼孩子的领导能力。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也需要支持孩子,帮助孩子分解任务到个人,然后尽力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就让孩子觉得:1:领导不难。2:自己领导有方。

以后孩子就更喜欢领导大家做家务。

不光是做家务,其他事情也是可以使用的。


第四节:孩子犯了错,该怎样惩罚?

育儿中的一大烦恼,就是犯错了到底该不该惩罚?

比如孩子挑食,你夹青菜放到他碗里,他直接挑出来扔在地上;或孩子和你下棋,输了就大发脾气,把棋盘掀到地上还打你。

不管是体罚,还是空椅子,还是其他什么惩罚方法,都不应该使用。

一句话,就不应该惩罚孩子。

当然,我也想让孩子学好,也想让孩子有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但这不一定只有通过惩罚才能做到。

作者的观点是:批评和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

关于批评,上一篇第三章第七节已经介绍。

那么行为的自然后果是什么呢?

还是刚才把青菜扔到地上的例子。那自然后果就是孩子要把这个青菜拣起来放到垃圾桶里,把地面擦干净,并且向做饭的妈妈道歉。

输了棋就掀棋盘,大人,那自然后果就是把棋盘、棋子重新收拾好,而且你也可以打他一下。当然不用使劲,但是得让孩子明白你不是在和他玩,你是在回应孩子打人的行为。(一定要注意,当孩子打人的时候才能使用这一招。别错误理解可以随意打孩子。)

大家也不要害怕,这么打一下并不是体罚。体罚是什么呢?是他把青菜挑出去仍在地上,你给他一耳光,因为这个时候他犯的错误和他承受的后果毫无关系。你纯粹是用他身体上的痛苦来惩罚他,这是体罚。

但如果他先打人,那你打回去,是他的错误所引起的自然后果,因为儿童很小就理解一报还一报,你对其他小朋友好,他也对你好;你打了其他小朋友一下,他也会打回来。所以孩子能把自己被打这件事和刚才自己打人的错误很自然的联系起来。

反过来,现在家长用的大部分惩罚都和孩子犯的错误没有关系。

比如孩子动手打人,你就把它关在房间惩罚他;他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发脾气,你就没收他的压岁钱惩罚他。他把压岁钱买垃圾零食,你就动手打他.....

你觉得逻辑很清晰:你刚才犯错了,我就给你点颜色看看。

但是孩子心里与其说是后悔,不如说是莫名其妙:“爸爸妈妈这是怎么了。为什么忽然变得冷酷、可恶呢?”

因为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来就不强,在被惩罚的时候更是又害怕又愤怒,不可能进行理性思考。所以惩罚只能让他们暂时听话,却很难让他们真正明白道理;更不用说惩罚会给他们带来的心理阴影。

惩罚会让孩子躲避错误行为,而承担自然后果能让孩子明白他的行为为什么是错的,他要负什么责任。这也是对孩子责任心的一种培养。

自然后果和孩子犯的错误是密切相关的,孩子的大脑更可能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下次再犯这个错误的时候,他就会本能地想起可能会有的后果。

不仅如此,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也能让孩子对自己更乐观,更有自信,因为孩子体验到,分了错误也是不可怕。自己把烂摊子收拾了就好了。

如果你经常惩罚孩子,那他长大之后犯了错误的第一反应是害怕,是感觉大难临头,智能战战兢兢等待惩罚降临。

如果你从小让他承担自然后果,孩子长大后犯了错误的反应,就是思考一下自己到底该负什么责任,怎么才能把自己捅的篓子给补上。

(关键在于,我们要认识到孩子的哪些行为是必须当场纠正的错误,哪些行为是需要慢慢解决的问题。把青菜扔在地上是错误,但不喜欢吃青菜就只是个问题;掀棋盘、大人是错误,但不能接受输棋就是个问题。)

你也许可以逼孩子吃青菜,但你不能靠惩罚让孩子喜欢吃青菜。

你可以管住孩子输棋后不发脾气,但你不能靠惩罚让孩子接受输棋,因为惩罚是带有负面情绪的,只会让孩子更讨厌青菜、更害怕输棋。

说到底,不喜欢吃青菜、不能接受输棋这些问题,本来就没有严重或紧迫的自然后果可以承担。所以我们大可放宽心,慢慢解决。而绝不应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惩罚。

同样的,孩子无心犯错的时候,也是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比如孩子打碎一个碗,我们也要让孩子打扫干净。孩子玩的浑身泥巴回家,他并不知道这样会给你带来麻烦,所以你也不用大发脾气,而是可以平静地告诉他,自己去把衣服上的泥冲掉,再把衣服扔到洗衣机里。这些都是通过生活点滴教给孩子负责任的道理。

还有些错误似乎没有自然后果,比如你叫孩子去洗澡,刷牙,说了几遍他也没动,或者玩手机玩的正开心,你把手机夺过来,他就又哭又闹,你该怎么办?

其实很简单,不是没有后果吗?那就直奔主题。叫他去洗澡、刷牙说了三遍不听,我们父母也不可能让孩子承担洗澡三遍,刷牙三遍的自然后果。直接拉起孩子去洗澡,刷牙就完了。

没收了手机他就哭闹,我们父母也不可能让孩子承担后果为哭闹道歉。孩子表达不满的方式本来就是哭闹嘛 。我们坚持不把手机给孩子就行了。

没有自然后果的事情,我们也不要画蛇添足,又找出些自然后果来让孩子承担,直接规范孩子的行为。

总之,因为惩罚和物质奖励一样,激发的是孩子的外部动机,而责任心,激发的则是孩子的整合动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精读)(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gdf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