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是指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力。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人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会推动人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
需要作为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源泉,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动机是对人的行为的激发、维持和指引,也就是说使其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激活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态状态向转向活动状态。
维持功能:动机具有维持功能,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能否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指引功能:动机必须要指向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提供原动力。
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倒u型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例如学习的动机太强,急于求成会使各地焦虑和紧张干扰了记忆和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学习效率下降,考试中的怯场现象主要是由动机过强造成的。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道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水平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