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做了个梦。还会见到的,一定能见到,就在瀑布下边。” ——回到东京两天之后,松枝清显死了,这年他二十岁。
《春雪》是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超长篇小说《丰饶之海》的第一卷。它融合了王朝文学与现代文学,语言架构典雅、清冷,极具古典主义美。
《春雪》借由一对贵族恋人的爱情悲剧来体现日本战后的精神颓靡、时代变迁以及旧秩序的瓦解,同时也深刻展示了作者的美学理念以及对佛教轮回转生思想的深入思考,曾被视为三岛由纪夫问鼎诺贝尔文学奖最具竞争力的作品。
松枝清显与凌仓聪子出身于贵族门庭,二人是青梅竹马的好友。清显容貌俊美,自幼养尊处优,悲悯忧郁是他的特质。聪子比清显年长两岁,较之清显更为成熟稳重。但实际上,在面对清显时,聪子只是一个对爱情投入过多的寻常女子。即使多次遭受清显的拒绝甚至羞辱,她仍是坚定地深爱着他。
聪子可谓古典美的载体,举止华美,具有别致的风雅。而她在自以为对清显死心,继而接受了与皇家结姻后更是增添了一层不可侵犯的隔阂,但却正是这种隔阂与禁忌点燃了清显的爱情。
这个原本固执高傲的少年,缺乏青春活力的少年,竟毅然选择去追寻一种“毁灭性的美”与“亵渎的快乐”。
“我热恋着聪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这已经是绝对不可能了的。”
迅速地表明心意,染指皇室指定的婚事,继而坠入“偷情式”的爱河甚至共创爱情的结晶,通过亵渎聪子的神圣以及自身的纯洁,清显体会到了一种反叛的、触碰禁忌所产生的快乐。最终,聪子在被迫秘密流产后选择放下所爱,削发为尼,而清显则怀着绝望之心在最美的年华染疾去世。
他创造了美,也毁灭了美。
“聪子的心,谁也不在意;只有她的头发,才关系到国家大事。”图片来源于网络
《春雪》的故事发生在1912-1913年的日本,此时日俄战争已经逐渐远去,武士道精神衰落,和平与宁静使得人们不再那么具有激情与活力,而是逐步沦为金钱与权力的奴隶。
三岛通过构建祖母、父亲与儿子三代人的矛盾来体现贵族门庭“表面的繁华,空漠的高贵”。父辈们重视所谓的优雅与体面,为表面的荣誉明争暗斗,甚至不惜以牺牲子女的爱情为代价来延续堕落的虚荣生活。
聪子的悲剧命运,早在她降生于伯爵家族时就已注定。
“他已体验到自己早先所学得的优雅,隐含着血污的实质。最容易的解决办法是两人一块儿情死。”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岛由纪夫的作品往往蕴含某种力量,这种力量试图冲破种种禁锢,如绚烂的烟火般绽放,这便是三岛的美学浮思。其中,「向死而生」是三岛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美而亡,为爱而死,为理想殉身。
在三岛看来,美的毁灭才是绝美。
他曾在《情死论》里写道:“自杀也好、情死也好,只限于年轻之时,若是美男美女便更好……美人理应夭折,因为客观地看,美只限于年轻,所以人若无等待老丑和自然死的精神准备,应该尽量早死。”
《春雪》贯穿着“优雅的犯禁”和“亵渎的快乐”的对立,始终蒙着一层淡淡的物哀美与虚无感。而以聪子削发为尼,清显英年早逝这一爱情悲剧结尾,则充分体现了三岛的美学理念:死亡与毁灭才是艺术的终极体现与最高境界。
“我们活着,却具有丰富的死,葬仪、墓地、供在那里枯萎的花束、对死者的记忆,还有当前的亲友的死,接着对于自己的死的预测。”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论是瀑布之下的死狗,泰国王子对佛教的信仰,清显的好友本多攻读法律并涉及《摩奴法典》的轮回思想,还是月修寺门迹法师,聪子最终削发为尼,以及清显临死前梦见在瀑布之下与聪子再次相见,三岛通过描绘这些人物与事件,展露出他极具深度且充满神秘感的轮回与转生思想。
即使爱情凋亡,缘起缘灭,生命仍是奔腾不息的江水,终会涌入生命大潮的连环,永无止境。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岛由纪夫在《春雪》中大量使用其惯用的二元对立手法,通过展示理性与感性的博弈,美丽与丑恶的斗争,善意与罪恶的对立来反映其自身的内心执念、苦痛与不甘。
生死之事,梦幻泡影。美丽无常,爱情无存,它们终如春雪般逐渐消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