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这一章是《中庸》全篇的核心,接续前章,分几个层次:
先从鲁哀公询问政事引入,借孔子的回答提出了为政准则——文武之道。讨论政事与人的关系,认为人的关键是道德修养,提出了德的内涵:仁、义、礼、智。并认为四者来源于天,是自然的道德法则。从而推导出天下人共有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达道,突出了实践此达道的智仁勇三达德。这使人想起了孔子所说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又从知行关系,论述如何学习实践三达德,提出生知、学知、困知;安行、利行、勉行三个等次,用孔子的话讲明好学、力行、知耻问题,认为知道这些,才知道如何修身,也知道了治人和治理天下国家的道理。“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这一思想来源于孔子。
其次,接上文提出了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讨论了九条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九条原则。认为关键在于一个“诚”字。这和《大学》修齐治平有一致处。
再次,由诚引出天道和人道,圣人和凡人的问题。认为天道就是诚,即真实无妄。圣人和天道同一,是自然之诚。圣人不用勉力,不用思考,就可以从从容容达到中庸。而人道往往不诚,必须经过自反,关键在于“择善而固执”,即紧紧抓住一个“善”字。善当然包括仁义礼智四德。一般人,也就是学知、困知、利行、勉行之人,在学习时要注意学、问、思、辨、行这些学习环节和原则,学要能够掌握,否则不停止。自己不知的要问别人,没有问明白不停止。当然还要反复问辨,没有明确答案不停止。弄明白了,还要实行,不做到扎扎实实不停止。用比别人百倍的力量去做,即使愚蠢、柔弱,也会明智,也会坚强起来。强调学习必须靠毅力来完成。后来《荀子·劝学》里的名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是这种“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精神。学问思辨行,是历史上著名的学习原则和方法,古今通用。
总而言之,本章内容丰富而涵盖面广,几乎涉及到《大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各个环节,特别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原文(译文)
齐明盛服(1),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2),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3),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4),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5),既禀称事(6),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7),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8),举废国(9),治乱持危(10),朝聘以时(11),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像斋戒那样净心虔诚,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就是修养自身的原则。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就是尊崇贤人的原则。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就是亲爱亲族的原则。官员众多足供任使,这就是劝勉大臣的原则。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这就是奖劝士人的原则。使用民役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就是勉励百姓的原则。每天省察,每月考核,付给他们的薪水、粮米与他们的业绩相称,这就是奖劝工匠的原则。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善行的人,怜恤能力差的人,这就是优待远客的原则。延续绝嗣的家族,复兴废亡的小国,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诸侯朝见聘问,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就是安抚诸侯的原则。)
注释
(1)齐明盛服:斋戒沐浴,使身心洁净,身穿盛装。齐,通“斋”。
(2)谗:说别人的坏话,这里指说坏话的人。
(3)官盛任使:官员众多,足够听任差遣使用。任使:足够使用。
(4)时使:指役使百姓不误农时。薄敛:赋税轻。
(5)省:视票。试,考核。
(6)既廪称事:发给的薪水粮米与工作业绩相称。既廪,即“饩廪”,指薪水粮食。称:符合。
(7)矜:怜悯,同情。
(8)继绝世:延续已经中断的家庭世系。
(9)举废国:复兴已经没落的邦国。
(10)持:扶持。
(11)朝聘: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每年一见叫小聘,三年一见叫大聘,五年一见叫朝聘。
旁注
【朱熹旁注】
右第二十章。(上面一段是第二十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