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二十.治国<六>)

作者: 袖舞清风666 | 来源:发表于2019-10-16 08:19 被阅读0次
《中庸》(二十.治国<六>)

                                    题解


        这一章是《中庸》全篇的核心,接续前章,分几个层次:

        先从鲁哀公询问政事引入,借孔子的回答提出了为政准则——文武之道。讨论政事与人的关系,认为人的关键是道德修养,提出了德的内涵:仁、义、礼、智。并认为四者来源于天,是自然的道德法则。从而推导出天下人共有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达道,突出了实践此达道的智仁勇三达德。这使人想起了孔子所说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又从知行关系,论述如何学习实践三达德,提出生知、学知、困知;安行、利行、勉行三个等次,用孔子的话讲明好学、力行、知耻问题,认为知道这些,才知道如何修身,也知道了治人和治理天下国家的道理。“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这一思想来源于孔子。

        其次,接上文提出了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讨论了九条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九条原则。认为关键在于一个“诚”字。这和《大学》修齐治平有一致处。

《中庸》(二十.治国<六>)

      再次,由诚引出天道和人道,圣人和凡人的问题。认为天道就是诚,即真实无妄。圣人和天道同一,是自然之诚。圣人不用勉力,不用思考,就可以从从容容达到中庸。而人道往往不诚,必须经过自反,关键在于“择善而固执”,即紧紧抓住一个“善”字。善当然包括仁义礼智四德。一般人,也就是学知、困知、利行、勉行之人,在学习时要注意学、问、思、辨、行这些学习环节和原则,学要能够掌握,否则不停止。自己不知的要问别人,没有问明白不停止。当然还要反复问辨,没有明确答案不停止。弄明白了,还要实行,不做到扎扎实实不停止。用比别人百倍的力量去做,即使愚蠢、柔弱,也会明智,也会坚强起来。强调学习必须靠毅力来完成。后来《荀子·劝学》里的名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是这种“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精神。学问思辨行,是历史上著名的学习原则和方法,古今通用。

        总而言之,本章内容丰富而涵盖面广,几乎涉及到《大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各个环节,特别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原文(译文)


《中庸》(二十.治国<六>)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中庸》(二十.治国<六>)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民众。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是有规则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规则的:不让父母顺心,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让父母顺心是有规则的:反省自己不真诚,就不能让父母顺心。使自己真诚是有规则的: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旁注


                              【朱熹旁注】

        右第二十章。(上面一段是第二十章。)

《中庸》(二十.治国<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二十.治国<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hcy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