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住的小区原属本地居民居集区,小区的除了少数年纪大,不想住到商住区的老人,更多的就是我们这些外地人。
由于小区有点历史,所以没事时,我也四处去逛逛。
小区的街街巷巷现在都被整饬一新,虽然有些老屋比较旧,但并不妨碍它的使用价值。
除了老屋,更多的是一栋挨着一栋的高楼。密密匝匝,分割着天空。
不过,街角拐弯处的老榕树依然繁茂多枝,堆簇树根而围的有各式的神像,大爷大妈们不知啥节日,就摆上供货,燃起烛香。
我当这也是本地的一种文化,如同大妈大爷们四季都爱穿个拖鞋出门。
穿梭村中,虽寸土寸金,但是,方圆五十米不到的距离,竟有三家祠堂。
祠堂都是祠堂,不过有大有小,外观却都是大红木门,高高的檐角,门楣上横书某某祠堂。
现在门外,顿觉肃穆。
后来见的多了,也知道小区老居民的姓氏分布,便晓得了小区里哪个姓氏是大户,哪个姓氏在哪里开枝散叶。
说是宗祠文化,我所成长的地方很少有这种显性的载体来维系宗族关系。我们更多的是一家人过自己的小日子。除了特别亲的亲戚外,其他同性的族人没有多少交往,以至于不出五服的亲戚,很多都不认识。当然,谁家有个难处,也不能齐心协力一起克服。
来到南方,感觉南方人的宗族意识很强烈,甚至同性的人即使没有多直接的渊源,他们只要说是一个姓氏,感觉都像一家亲。甚至大家共同集资,参与到修宗祠,修祖坟。
清明节,南方人的扫墓仪式大家都看的出来。很多同宗同族的人,不分老幼贵贱,能赶一起回去的人都去为祖先祭拜。
宗族文化如果追溯起渊源来说,那应该很久了,不过在新中国的发展中,沉寂过一段时间,现在大家经济条件好了,文化意识有所变动,祠堂这些又兴盛起来。
祠堂是一种文化,它用无形的情联系起每个与之有关的人,虽细缺韧,虽小却牢,弥不可催,细而不断。
有时候我就在想,我们这些没有家谱的人,最终是不是会比那些有祠堂有族谱的人,消失在历史的灰尘中,更快,更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