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嫩无邪的宝宝,他们的世界纯洁清净,明亮清澈 。或憨态可掬,或淘气机灵,都甚受人们的宠爱。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孩子已像离巢的鸟儿振翅远飞了。每每看到萌萌哒的宝贝,真是宠得不行行了,内心的柔柔情感瞬间溢出……
同事每每抱着二宝,遇到我们这些“空巢老人”,随着抱逗亲昵与喃喃细语,“称谓”的纠结也随之产生了――他曾多次表达内心的困惑:孩子该怎么称呼你?阿姨?奶奶?
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不想正面作答。只好装作漫不经意:张王李赵胡乱叫,叫什么都行……
相同的问题多次提出后,不由得要细细思量。与“称谓”相关的好多情节与镜头,随之逐一闪现:
㈠ “猛虎爷爷”
小时候,村里的远房本家有个小伙子,年龄比我哥哥大不了两岁。上学过他家门口时,常会被他拦住,必须要喊“爷爷”他才肯放行。听他称呼妈妈为“二嫂”,论理我该叫他“叔叔”啊?
有一次和妈妈说起这件事,妈妈说:“小萝卜长在埝上了――辈分高。他下次再挡住你,你就叫他猛虎爷爷,小小年纪的就像个猛虎一样当爷爷了。”
我好生奇怪:“可是我听他喊你二嫂呢?”妈妈说:“你这个猛虎爷爷年龄小,我喊他叔,他自己不好意思应,可又不能搭白话,于是就这样称呼了。”
再见到他时,我主动喊他“猛虎爷爷”,他竟然有点羞涩。从此,经过他家门口时,没有再拦过我。
㈡ “拍拍石头”
初中时,就读于离家十五里外的县办学校。虽然平时贪玩疯癫,但初来乍到的难免情怯胆小,说话办事欠妥。
有一次到后勤买饭票时窗口没人,就四处张望,看到大灶门囗有几个大师傅在聊天,想过去打听卖饭票人的去向。
那几个大师傅都是年轻的小伙子,称他们呼“叔叔”吧,感觉他们好年轻,不太合适;叫他们“哥哥”吧,人家分明比我们大很多,也不合适……
迟疑之间已走到跟前,便弱弱地问道:“唉,卖饭票的人去哪里了,你们看见了吗?”
有人正要向我们指点方向时,只听其中一个大师傅说:“唉?唉什么唉!就是问石头还要拍拍呢,怎么问别人话开口便是唉……”
他“训斥”之后,也给我们指了卖饭票人的去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面红耳赤,道谢之后返回时,心里还在纠结:该叫他们“叔叔”还是“哥哥”。
㈢ 恼怒的“姨姨”
高中时的一个周末,我和另一个没回家的同学上街找裁缝修衣服。
城隍庙市场口有个裁剪衣服的摊位,看到一个年轻的女子正坐在缝纫机旁做衣服。我俩兴冲冲地走上前,掏出要修的衣服问道:“姨姨,你能给我们的衣服修一下吗?”
哪知她连衣服看也不看一眼,便怒气冲冲地说:“拿走,我不能!”我和那个同学惊得老半天也没反应过来……后来再回想时也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有一天,迟钝的我才悟出当年那个年轻女子偌大“情绪”的由来――
大学刚毕业时,一个人在前面走,后面追过来一位想要问路的小伙子:“姨姨,你知道……怎么走?”
心中一惊:“我刚刚二十多点,怎么就能当起你这么大的小伙子的姨姨?!”
已经记不得自己当时的情绪。肯定是给他指路了,但语气一定不会很好……
㈣ “嫂子,嫂子!”
刚工作那几年,常有一个收废纸的人过来敲门,或者隔窗大声问:“嫂子,嫂子!有要卖的废纸么?”
走出房门,他会更热情地打招呼:“嫂子,嫂子!家里有废旧书本报纸么?以后要有的话留着,我还会再来的……”
看他的年龄应该四十多了,却对着二三十岁的自己,一声接着一声“嫂子长”、“嫂子短”的,总感觉怪怪的。便劝他:“快别这样叫了,听起来挺别扭的。”
哪知他叫得更欢:“嫂子,别扭啥呢!人常说出门三分小,不叫哥便叫嫂。你说是不是呢,嫂子?”
唉,随便他怎么叫!反正我家里是没有废纸的……
㈤ 叫伯伯?叫爷爷!
孩子小的时候,在外面每每见到人,我们总会吩咐:“叫爷爷/叫奶奶/叫叔叔/叫阿姨/……”
时间长了,孩子就不用大人再叮嘱,见人会主动问好的。可是,孩子也有为难的时候――
学校里的一位老师,是我和老公的高中老师,他的妻妹和我是同班同学。
老公领着孩子见到这位老师,老公让喊他“伯伯”,老师笑着说:“要喊爷爷!要知道你爸是我的学生,学生就是老师的孩子。”
老公便马上纠正:“喊爷爷,快喊爷爷!”
我领着孩子遇到老师,让他喊“伯伯”。老师笑着制止:“不叫伯伯,要叫爷爷!”
我挡住了:“老师,就该喊伯伯。一来,您这么年轻;二来,我和您的妻妹是同学,应该是平辈的……”
以后遇到我们这位老师,孩子在称呼问好之前,总要抬头看看……
老师笑道:“娃娃今天如果跟着爸爸,我就能当爷爷;娃娃现在跟着妈妈,我只能是伯伯了。”
㈥ 伯伯和奶奶
学校里有一对夫妻都是老师,他们的邻居家有一位机灵可爱的小孩。这对夫妻很宠爱这个小孩,喜欢他来家玩,也常会留在家里吃饭。
某一天,这对夫妻中的一位,忽然间发现了猛然间。他问她:“你有没有发现,孩子对咱俩的称呼有问题?”
她奇怪地反问:“看你一惊一乍的,孩子对咱俩称呼能有什么问题?”
――“孩子叫你什么?”
――“王奶奶啊。”
――“孩子叫我什么?”
――“李伯伯啊。”
稍怔片刻,两人相视大笑……随后,孩子的父母知道了他们的对话,也是一阵好笑。
两家在一起好长时间了,已经习惯了孩子的称谓。如果都不用心琢磨,自然也就不会发现什么异常。
㈦ 哥哥、姐姐与叔叔、阿姨
孩子小的时候,让他称我们的学生为“哥哥”或“姐姐”。学生们和老师经常接触,孩子与学生们也就渐渐熟悉了。尤其是当年的那些运动队员,孩子常常是“哥哥长”“姐姐短”的,叫得很甜很亲。
后来,这些学生大学毕业后,有回到母校任教的。我就让孩子改称他们“叔叔”与“阿姨”。
孩子问道:“为什么我小的时候,叫他们哥哥、姐姐;而现在长大了,却要叫他们叔叔、阿姨?”
答曰:“原来他们是妈妈的学生,现在他们是妈妈的同事。”
孩子自语:“还这么复杂啊……”
㈧ 阿姨乎?奶奶乎?
现在,关于“称谓”,竟然又一次成为话题。
年轻的父母,怀抱着可爱的宝宝,让人怎么也忍不住想上前抱抱、逗逗。
面对极为热情的、看起来不再年轻的我们,年轻的父母很是纠结:“孩子该怎么称呼呢?叫阿姨还是叫奶奶。”
每每遇到这种情景,我会避开话题,继续和孩子玩:“来,让妈妈抱抱咱宝宝……让妈妈看看咱宝宝……”
如果遇到锲而不舍的父母,还是坚持会问:“孩子到底该如何称呼才算好呢?”
实在绕不过去,只能边逗孩子边笑:“张王李赵胡乱叫,叫什么都行。”
仅仅一个称谓,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如果感觉自己很年轻,而别人不再年轻,不妨就独自“嫩”着;如果认为别人也还算年轻,不妨也让其装点“嫩”,呵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