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食者说

作者: JUNAN_CHAN | 来源:发表于2016-06-13 13:19 被阅读674次

    食,单影,孤身形,月酌残弦,觥筹肝肠断,柳下醉意不消,阑珊不问兴雅起,是有千番万种情愫,吟者不过廊下影三人。

    吃饭这件小事,在中国说来,却有着极大的学问。从有巢氏、折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周、秦,再到汉代、唐宋、明清至今,中华饮食文化已随历史发展而被深深写入炎黄子孙的骨髓与血液。当下,烹饪已逐渐成为一门艺术,而饮食也有了其独立的人生观,这人生观即是人们赋予的,也同是饮食其自身哲学中独立而完整的部分。

    钱锺书曾在《吃饭》这一文中这样分析吃饭的人生观:一方面是有了肠胃而要饭去充实的人,另一方面是有饭而要胃口来吃的人。第一种人生观可以说是吃饭的,第二种不妨唤作吃菜的。第一种人工作、生产、创造,来换饭吃。第二种人利用第一种人活动的结果,来健脾开胃,帮助吃饭而增进食量。所以吃饭时要有音乐,还不够,就有“佳人”、“丽人”之类来劝酒;文雅点就开什么销寒会、销夏会,在席上传观法书名画;甚至赏花游山,拿自然名胜来下饭。

    然而很多时候我都在想,独食是否也可算作一种吃饭的人生观?

    若饮食可算作生而为人的一种信仰的话,我相信独食终有一天也会发展出可另其自圆其说的体系来的。若独食在将来也有幸可算上一种人生观的话,那在人类群居的饮食文化大背景之下,独食这番人生观是否又该被推崇呢?不置可否,但从其独立而完善的内在之中渗透而出的安静、怡然与自理人格确是值得现代人去认真思考研究的。当然,倘若能在闲暇之余从独食之中学习一二,必然对日后独自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会有所帮助,若是还能参悟一二,那便是更好不过的了。

    在这个世界上,仿佛只有音乐和烹饪可算做两样最和谐的人造事物。虽然人类已获开化,但整个宇宙却还仍是一片洪荒。即便我们曾创立过令当下的自己都不免为之震惊的文明,但当下单纯的人类世界中还总是会有颠覆与冲突。《圣经》中曾讲道,在人类对自身能力极大肯定并变得自满的时候,人类开始贪图神力,想要与天平起,于是便开始建立巴别塔妄图通天,然而在人类的通天工程即将完成的时候,主赋予了人类不同的语言,于是巴别塔便在顷刻间倒塌。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人类已逐渐学会了加强联系,互通有无,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因语言障碍而产生的矛盾,我们期望世界变得和平,社会变得和谐,然而却也始终无法摆脱因领土、资源、利益而引发的战争以及因宗教或是党派信仰等问题所产生的对抗。当我们期许的越多,简单的事情便会变得更复杂。然而,我也总觉得,一番精神治愈和一番温饱,恐怕能解决这世上所有的冲突与摩擦。

    自我矛盾也同如此,而本人便也正是以独食来化解生活中的矛盾的。但凡生活的旋律变得杂乱无章,或是一段莫名的躁动突如其来,还是内心的空虚季节性复发的时候,独食总会让自己能够渐渐沉淀下来,在那一个过程中,独食会让自己变得沉寂,特别是能够隔离自身与周遭世界的联系,同时稳定住生活的节奏,解放心曲的律动,在肆意而闲恬之中让人渐渐获取一番无为而忘我的状态,从而在平铺直诉的时间里,渐渐地于平淡下集中精力,聚焦生活的视角,张开四下的感官,专注于从事某一件事物……

    本人独食的习惯已有很长一段时间,长到就连自己都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这习惯的。在大学期间,特别是备考研究生的那段日子,独食的习惯发展到了极致,甚至近乎到了一种将世界孤立的不堪境地。而在这里,我不得不说的是,很多独食者在一开始都是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中而被迫独食的。比如考研,更比如一些只身而独自的去到各大城市打拼的青年们,他们的习惯养成其实大都并非自愿,也多数是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

    通常情况下,一段时间不太过长的独食并不会给人的身体带来伤害,反而倒是能够让人在这段恬静的时间里参悟到生活的些许本质。以本人自身为例,在我念高一的那一年冬天,每每在中午,我总是喜欢一个人到离学校不太远的一家清真灌汤包铺子去吃包子,那家包子铺中的食物实在好吃,起初的时候,我与一位同届的好友相聚于此,那朋友与我在初中时同班,我们共同在灌汤包铺子吃了两次包子之后,他便很少再来这间铺子,而我则成了这间铺子的座上常客。

    来得久了,自然会和铺子的老板变得熟识起来,那时候老板经常询问我的学习成绩,偶尔老板也会对因他家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而对我抱怨几句。他还对我说,在他的店中,平时很少见到自己一个人来吃饭的学生,我算是比较与众不同的一个。在他对这样说的时候,我很引以为豪,那时我天真的以为特立独行是一种另类的出众。我告诉他,吃饭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无论对面坐着人,还是没坐着人,吃饭也都是需要自己完成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讲,一个人的时候或许会吃得更好一些,起码在节省时间的同时还能专注于吃饭这件事情而不顾其他。

    老板告诉我,在他的店里,除了经常光顾的我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独食者,是个小姑娘,那姑娘学习很好,长得也漂亮,年龄不知芳何,但好像学龄比我高上一届。之前我从来没有留意过这个人,平日里也只专注于自己吃饭的事,但听老板这么描述过后,我倒是满心好奇她会是个什么模样。

    往后的日子里,我特意留意过铺子里的另一个独食者,老板说得没错,她确实是一位很漂亮的姑娘,看上去温柔、恬静,吃饭的时候很安静,像是从不被嘈杂所打扰的样子。她偶尔会带着自己的朋友过来,两个人在吃饭的时候并不交谈,各自为食,饭后她们便才有说有笑的离开。

    我们曾在那间铺子对视过,不到5秒钟的时间,没有相互间的点头示意,没有微笑,也没有陌生而好奇的木讷,倒是相互间都用着一种熟悉又陌生的眼神看了一小会儿对方的眼睛,然后在各自未进入发呆的状态之前,互相把目光挪开……

    我们像是都知道对方是同类食者,也常常各自凭空用内心去感应对方的存在,却又未曾想过打扰对方。后来的两年时间中,我偶尔才会去到那间铺子吃上一顿,再后来听老板说,她也很少来,经常一个人,有时会带上一两个朋友。

    我们偶尔会在学校中擦肩而过,互视一眼,或是余光扫过对方。我不知道这个漂亮而又安静的姑娘叫什么名字,但我知道她早我一年毕业,起初我也不知她去到哪个城市读大学,而后来,一次巧合,我在火车上见到了她。那时她刚好坐在我斜对面的位子,与她结伴的朋友正有说有笑的聊着学校的事情。她在一旁附和着、笑着,还是给人一种熟悉的安静而温柔的感觉,但她看起来却比从前成熟而漂亮了许多。她脸上带着淡淡的妆,扎起的头发丝滑而有弹性的随着脑袋而微微颤动,像是在和我这个熟悉的陌生人打着招呼一般。一件皮质的夹克裹在身上,夹克胸前的金色纽扣不时会把光刺进我的眼睛里。她深蓝色的牛仔裤七分至腿肚,脚上还搭配了一双粉色的鱼嘴高跟鞋。

    起初我有些意外而惊喜,因她算是我记忆中的老熟人,然而遗憾的是,从某种情况来讲,我并不认识她。她也看到了我,而在她注视我的那一段时间里,我故意装作没有看到她,但我无法克制自己的余光不由自主的去瞟向她,她很好看,但想必也不愿被人打扰。

    火车到站前的一路上,我静静地偷听了她们聊天的内容,我知道我们同在一个城市读着大学,但她所在的学校离我的学校很远,其间隔着一条松花江。而那次火车上的偶遇过后,我也曾期待着再次遇见她,谁也不需说话,只是偷偷地看一会儿对方便好。然后,让她的秀发告诉我,这些年,她都错过了哪些时光,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但后来,直至今日,我再没见过她,也再没去到过那家灌汤包铺子,有时我会莫名其妙的期待着自己有一日在重回到那家铺子的时候,碰巧她也在,然后我悄悄坐下,与她互相偷看一会儿,听老板自言自语说些这些年的故事,互不打扰,各自独食。

    记得表演艺术家吕丽萍曾在她年轻时曾主演过一部电影,电影名字我忘记了,但大概记得电影讲了一对独食的男女在饭馆相遇然后又相知相识的故事,这样的情节在电影中很是浪漫,但在现实中其实并不会发生。我从没见到有美女在饭馆里点一桌子菜等人来主动搭讪的,也不曾相信这世上真的有如此寂寞的人。我见过不少独食者,他们分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散落在车水马龙的街道,被喧嚣包围着,却始终能保持一颗宁静而独立的内心。他们无论男女,有的吃得飞快,偷看他们的时机是稍纵即逝的,有的吃的闲情而安逸,店里的老板也总想和他们搭上一腔,独食者夸老板家的菜好吃,老板却总是一幅乏善可陈的模样,还不忘抱怨店里的客流量不如从前。

    独食的人群中有大部分的速食主义者,他们终日奔忙,也无心关切相互勾搭这回事儿,而除去速食的人,大部分心持宁静的独食者们更多希望的,便是在独食的过程中不被打扰。

    不要期望在独食的时候会有艳遇,即便你在独食的时候是寂寞的。若期望还有比自己更寂寞的人,那就说明自己的生活状态已经跌至谷底了。不要期望被陪伴,那本是无聊的一件事;而去主动搭讪一个独食的人,则更是一件无聊透顶又愚蠢的事。独食的气氛若是被破坏的话,难免会出现往后一大段的蝴蝶效应。至于具体会发生些什么,我无法预测,也不敢断言。

    所以相互勾搭这种事,还是要远离油烟的才好。

    大学的前半段时间里,我经常去观江。学校建在松花江边上,晚霞初现的时候,江坝上经常有散步的人。通常那段时间里,我会在学校人工湖旁的长椅坐上一会儿,背后是学校的人工湖,还有情人坡,当初去那里静坐并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平复自己胡思乱想的内心。那时我想做很多事情,想把图书馆6楼两个人文社科文献室的书全部看完,想创业,想赚钱,想多考些证书,想多去参加些电视节目出出风头,想多写几首歌然后用手机录下来,还想考研究生,转而去另一个学校多玩儿几年……想得多了,便也饿了,往往那时我便会去到学校的第二食堂吃混沌。

    第二食堂一楼的一家馄饨摊位是我当时经常光顾的地方。那时我对那家混沌摊位有着强烈的饮食依赖感,而我也很少思考自己为什么会总去那里吃混沌,后知后觉,如今我也才知道那时的自己是不知该吃些什么而将就。

    那时我有一大段单身的日子,然而在那一段时间里,我活得并不单调,因为总是对大学生活奇思妙想,所以在那样一段时间,我也总是处于一种有事可做的状态。

    后来的时间里,除去因电脑坏掉而死在硬盘里的稿子,我还攒下了大堆废稿。其中有好多文章,也有写得乱七八糟的小说。直到考研之前,我的手中只有一部可算得上完整的作品,那便是《失语的黄金》。后来在考研之前,兼职之余的自己疯狂的想要写出一些令自己满意的东西来,但事与愿违,我的生活忙碌而喧嚣,我终日酗酒,晚饭基本上都拿一碗麻辣烫和两罐500毫升的超干啤酒充饥。再后来,我在寝室独食,吃完晚饭后会睡上一觉,睡到半夜醒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写作,在天亮以后睡去……

    那或许是一段极其不堪的生活,好在自己没有过度颓废,也在往后的日子里渐渐地重拾起生活,那时我曾问过自己,为什么我要去写作,这个问题我想了好久,后来我把答案写在了《失语的黄金》这本书的封皮上:如果一个人过久的沦陷于由其自身所营造的孤独之中,那么有一天这个人会不由自主地向这个世界诠释自己的名字。

    所以在那段时间里,我也总觉得,单身的意义便在于那一碗馄饨里。

    大二过后,学生第二食堂的那家馄饨店倒闭了,我对此很遗憾。再后来,我在念大三时参加了本校理学院组织的考研辅导班,那辅导班由本校理学院的院长主讲,对于这个考研班,我在报名前就已满心的期待。往后在那一学年的考研备战过程中,我受益颇深,而遗憾的是,我的第一次研究生考试落榜了。

    抛开落榜一事,在于本校考研班复习的过程中,我倒是每每在上课前会于本校的特色食堂的朝鲜风味摊吃上一份拌饭。那摊位打饭的阿姨长得很漂亮,五官精致,眼睛有神,她知道我考研的事情,也经常鼓励我好好学习。通常在吃饭的时候,我都会在她家摊位前的四人桌上独食。赶上饭口时,学校的特色食堂会很嘈杂,来往穿行的人不时的会蹭到我,我偶尔会抬头看看扎堆在打饭窗口的人们,偶尔还会看看站在不远处四下张望位置的同学们……

    四人桌上,我只占了一个位子,其他三个位子通常都会处于一种虚位以待的状态,但往往很少有人主动来我身前问其他位子是否有人。不知是因为自己与生俱来所带给人的那种距离感,还是大家的思维都惯性一般的受于国内特有的占座文化影响,无主物以先占为主,先占者离开方为占有权灭失,总之,很少有人坐在我身边或是对面吃饭。

    第一次备战考研的那年暑假,我和班级中的几个男生共同向学校递交了暑假留校申请,留校缘由为:考研复习。

    理学院的考研班在暑假开始的10天后完成了这一学期的授课内容,随后我们便各自为战,那年暑假我写了几封信给自己的几位老朋友,读了中川雅也的著作《东京塔》,在学校的清真食堂和第二食堂学生吃了一个假期的包子。后来学校开学,因为营养不良导致体质变弱,我在入冬后不久便开始感冒发烧,最后发展成了肺炎……

    特别要说道的是,在第一次研究生备考的暑假期间,我有一次极为尴尬的独食经历。那时天气极其闷热,刚好一位朋友来校探望我,于是我便请她在学校的第二食堂吃砂锅米线。

    我端着砂锅,她拿着碗勺,在我们找好位子坐定后,我才发现桌面上虽是一切准备就绪的模样但却唯独缺了筷子,于是我便转身去取,而在回来后,却不知自己木然的只持着一双筷子。

    我想到了缺筷子,但没意识到当时自己的脑子因为一个人独食成瘾而缺了根弦。

    拿了筷子回来后,我笑着对朋友说:“咱们开动吧!”

    她笑着,笑得是那么的甜美,也同时掷给了我一个大写的“尴尬”。

    我莫名的盯看她许久,才猛地发现她这般手足无措的缘由,我没有给她拿筷子。

    我恍然转身。

    “你要我怎么吃啊?”在我递给她筷子的同时,她才这般笑着对我说。

    对此我懊恼不已,也在将手中的筷子递给她之后拿起自己的筷子猛地敲了下自己的脑袋。

    结果,她笑得合不拢嘴。

    那时我对其解释道,自己是经常一个人吃饭,猛地难以切换到共食的生活模式,才变得这么疏忽。还好,她对此表示理解,不然我恐怕会因这件事情而自责很久。

    一个人生活得习惯了,难免会变得不懂照顾别人。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蛮自私的,特别是在吃饭这件事情上我是很没有共享精神的。在和朋友们围坐一桌时,我通常都不懂怎么在饭局上照顾别人,聊天时也切不准话题,喝酒时更喜欢独饮而不提杯……

    有时,独食会被误解成一种毛病,他人也会往往会因此觉得独食者是格格不入、不善交际且孤僻怪异的,其实并不然。独食这一行为是熨帖的,而独食者的内心大都也是柔软的、温暖的。

    当然很多人都觉得独食是一件很特别的事,甚至很多人都觉得每天都能自己一个人吃饭而不觉得寂寞会是一件很厉害的事情。人类是群居动物,也同是富有极度情感依赖的生物群体,将自身世界从群体世界中剥离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长此以往,能够保持自我独立的一番状态也着实令人钦佩。

    那一次,我向来探访我的那位朋友解释了自己独食成瘾的事情。那也是我第一次与他人提及独食这一话题,而她在表示理解的同时也对我提出了一些问题:“独食的人是不是内心都会有些小自卑?”

    “怎么会?!”我笑道。

    相反,独食往往是一种自信与从不过度依赖的表现吧,我这样认为。

    “独食者看上去像个loser么?我从来不这么觉得。”我接着笑道。

    “独食有时也是因为穷啊。”她笑着对我说。

    “请不起别人吃饭。”我侧头接话道。

    “是的。”她说。

    “就像我现在,没办法拿好吃的安排你,也只能用米线来凑合。”我笑着自嘲道。

    “我倒是不是因为这儿埋怨你,你知道的。”她不好意思的学我用筷子敲了敲头,对我笑道。

    “我当然知道。穷得成瘾,情商会降低,甚至都不会去照顾别人。”我边低头吃米线边说道。

    “或许只有穷人才会有独食的习惯,富有的人会主动去融入社会的。”她意味深长的说道。

    “按你这个思路,我是永远都不会富有的。”我笑道。

    她笑了。

    “我知道你的人生追求并不在于富有,你比我更清楚你自己这一点。”片刻的无言过后,她这番对我说道。

    “是啊,我清楚。因为我早已自我放弃了,在赚钱方面。我早就知道自己不可能变得富有,也没能力变得富有,于是便自暴自弃的认为自己的人生观并不在于赚钱。”

    我们都笑了。

    “任何时候都不要欺骗自己。”她告诉我说。

    “我知道。”然而我好似无时无刻都无不在自欺欺人。

    “独食的人,会不会都是内心充满孤独的?”她转而问我道。

    “可能会吧。”我笑着言道。

    孤独有时是件好事,然而孤独得久了便会对身体有害,凡事过犹不及,也曾有研究充分证实了独身不婚的孤独者其寿命普遍要比有配偶的人少个7年余久。更有外文将孤独看得更加透彻,其言道:“One of the worst things in this world is not being alone,it is being

    surrounded by people that make you feel like you are alone .”

    孤独是一种圆融,而一旦孤独的人将衡量自身世界与外界的天秤倾斜,便会自然而然的变得孤僻。那时,人便会出现焦虑,出现恐慌,会明知自己孤身一个却无法保持自身的独立与圆融,会焦躁,会恐惧,会害怕独处却又不敢向外迈出一步,会渴望被爱却总不敢去爱。这样一种矛盾往往让人陷入难以自拔的矛盾之中,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孤独者会是一种良性患者。

    反观独食,无论别人看独食者的眼光如何悲凉,独食者都会时刻心持强大的包容,将这场有关孤独美学的独角戏撑到最后。

    大四毕业之前,我组建了一支学生团队,成立了一个摄影工作室,当时经营的不是很好,在毕业后便也解散了,那时,在组建工作室之前,我便已下定决心二战考研。毕业典礼前夕,同届同专业五班的班长在听说我准备留校二战考研的事情后颇为感动,于是他把他们班级所有的毕业班饺子票送给了我,当时我有些尴尬,在还没说些什么的时候,五班班长便告诉我他们班同学走的走,散的散,也都说不要那饺子票了,留在手里不用就是一种浪费,于是便全给我好了。

    我在不好意思的接过那些饺子票之后,五班的班长告诉我,他听说毕业班饺子很难吃。我尴尬笑笑。

    后来我用那些饺子票在学校的沁芳园(学生第一食堂)三楼白吃了一个多星期的毕业班饺子,这学校应届毕业生的福利,让我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讨厌再吃饺子。

    二战考研期间,我租住在学校的家属区中,期间我认识了隔壁的女室友,“涨价鱼”。她也是个独食者,与我同届,二战司法考试而留校复习。毕业后,我们这一届毕业生的饭卡便不能再使用了,而“涨价鱼”借到了一个学弟的饭卡,于是我便在后来经常与“涨价鱼”厮混在一起,她帮我刷卡,我给她现金。我们在一起复习,企图用一种单纯的友谊来填补生活中无人陪伴的空白,在那一个炎热的暑假,我先后又结识了“涨价鱼”的同学“潇洒”、“萌萌”、“紫鹃”和自己的老乡“周玥”等一行考研二战的独食者,后来我们共同告别了独食,组成了一个共食的团体。

    共食的那段日子或许会是我第二次考研期间最有趣的一段时间,那时我们一行人常常在晚饭过后去学校新建的体育场散步,共同探讨一些问题,小到身边人,大到国家大事,时政热点。后来,我第二次考研落榜,“涨价鱼”第二次司法考试落榜,除此之外,其他人全部考上。再后来,我回到家中写书,涨价鱼工作一段时间过后重回母校,三战司法考试。而我则在距离考研还有69天的时候,开始了三战考研的复习。

    台湾的龚鹏程教授曾说过,吃喝是一场“接纳某人成为一个群体的进入仪式。中国人的社会中,人必须藉着饮食与他人沟通,与社会上人形成生命共同体之感受。饮食不是手段、工具或过程,它就是社会”。独食的时间不宜过长,久了真的会得病,无论身体还是心里。

    也有不少专家和文献告诉我们不要独食。特别是养生学家,他们会劝你千万别一个人吃饭,理由在于单独进餐的时候极易产生不良情绪,而且一旦独食成了习惯,独食者便会长时依赖于某种食物,不愿改变且不再丰富食谱。长此以往造成的饮食单调特性,会造成人体的营养失衡。相反,在聚餐的情况下,特别是和家人、朋友及同事一起就餐的时候,人们的心情会相互感染,心情舒畅,胃液的分泌也会相较于平时而更加旺盛,食物会在腹中尽快地被消化和吸收。同时,多人就餐的时候,食品种类也会更多,由此更易让人保持营养均衡。

    美国畅销书《不要一个人吃饭》也曾对读者们做出一些劝导,书中讲道,21世纪的交际规则之一便是决不一个人吃饭,原因在于吃饭是一个沟通交流的过程。

    就此而言,如果共食是一场社交为主旋律的聚会的话,而独食,则是一个人的社会。

    三战的时候,我在自己的目标院校附近租住,并借到了一个正在我目标院校读研的学姐的学生卡,凭着学姐的学生卡,我可以刷卡进出自己目标院校的图书馆,并能在学校的食堂刷卡吃饭。那时为了省下钱以便自费出版自己的小说,我每天早餐都吃食堂里低配的2元炒饭,领一份免费的咸菜,中午时吃5.5元的拌饭,拌饭中有三道配菜,分别是土豆丝、土豆片和大头菜,偶尔大头菜里会有几片火腿肠,算是见了荤腥。在中午的时候,食堂里会有免费的汤供应,但是喝完就让人想睡觉,最早入住此处的时候,我很少喝汤,后来为了充饥,便经常喝。

    在潜入目标院校复习的过程中,我一直独食,后来不仅独食,甚至独处,我曾记得那时自己好似最长有一个星期都没有说话,是的,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是近乎可以肯定自己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一句话都没说出口的。那时禁语的状态并没有影响到自己一个人的生活,但是,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发现自己有些不知该怎样和其他人交谈了,那种状态也并不是不知该说些什么,只是在聊天时很难和他人找到一些共同的话题。我尝试着主动说话,但也很难找到交流对象,于是我便试着学手机里的“百词斩”(一款英语学习APP)说话,跟读单词,仅此而已。

    第三次走进目标院校的考场时,我的内心无比宁静,或许是独食的习惯让我习惯了一些事情,习惯了平静的对待生活的得失,也放下了心中的一些挂碍。或许二战考研会是一个考研人压力最大的一年,而到了第三年,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三战考研的考研人,我不得不说自己在那时已进入到一番近乎丧心病狂的平静状态。

    每年来自己的目标院校参加完研究生初试之后,我都会在全科结束后的当晚去到学校西门对面的一家清真菜馆吃馅饼,第一年的时候是出于碰巧而又想去尝一尝的目的,而第二年则是出于某种情结了,第三年是因为自己想不出该去哪里吃,又受于曾经的某种情结影响。总之,独食的时间长了,便也会成了一种情结。

    服务员还是在三年前曾为我服务的那个人,老板还是那个老板,店里没有变化。但我听老板说,这家店准备出兑了。我照例点了三张馅饼外加一碗羊汤,一个人,和每年来这儿的时候一样,价格三年没变,13块钱。吃完离去,算是圆了自己人生的一番情节。

    次年三月的时候,我来到自己的目标院校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结束以后,我还想去那家店吃上一顿,因为之前听说那家店要出兑的消息,便想着以后在那儿算是吃一次少一次了。但这一次,我顺着西门对面的街道走了两遍,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那家店了……

    那一天,我禁食了。

    刘文曾在《独食记》的结尾写道:“我一直觉得人注定就是孤独的,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再一个人把这条路走完。有的时候,我们有幸遇到一个可以共同走过一段路的人,他突然出现又倏然而逝,无法捉摸也无法追逐。

    人世间所有长久的关系都是寡淡的,就像拉开木门,面对一碗拉面,对旁边的人微笑着点一点头,说一句:“我开动了。”

    仅此而已。”

    人世间所有长久的关系都是寡淡的,这话说得多么凄美,又如此真实,人与人如此,人与物如此,与社会,与世界,与宇宙,皆是如此……

    作为一个独食者,我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晒出“一人食”的装哔分子。也不得不承认文艺的腔调确实已毁掉了一些人,文艺给一些人镀上了现实中的虚金,又让一些人在迷茫中尝到甜头,借以安慰自己于各大城市中四处流亡的灵魂。这东西确实就像毒品一样,腔调吸得多了,就会上瘾,甚至变得极度依赖。曾经有朋友问过我,为什么有人会刻意追求单身的生活,或是非要一个人去尼泊尔、印度、西藏、丽江这些地方一路刷着微博和朋友圈而旅行?

    存在感缺失,不知为什么而活着,逃避现实,装哔……为什么的答案有好多,但这世界上哪有那么多人关心“为什么”……

    而更可怜的是,一些人正是因为太寂寞,害怕独处,害怕一个人生活而正在逃离都市。这些本以为找到一个在想象中美好的地方便可过上理想生活的人们说走就走,佯装一个人去旅行,去寻找生活的意义,然而他们都不曾知道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他们也不明白,真正的生活即在此处,在这一碗饭一杯水里。

    ——然而越是回避独处的话,便会越来越害怕独处的。

    2007年的时候,我在《意林》的年度第11期刊中读了辛唐米娜的《一个人的力量》这篇文章,感触颇深,也受益颇深,并在2016年的夏天重读了此篇文章。后来我关注了辛唐米娜的新浪微博,且意外的发现在她微博中,她只关注了一个人,那人也是她,而那账号是她的微博小号,那小号只发过一篇微博,那条微博想必已成为很多人心中一些疑问的解释……

    那条微博这样写道:

    “我不关注别人,只是想保留自己的阅读的自由——关注了,就得随时被迫看到他的每一条微博,良莠不齐,照单全收,以至于打开微博时,都忍不住一凛然,就像打开自己家门,却发现家里变成了纷杂的社交场合。我用我的方式关注着我感兴趣的人--搜他们的名字,就能看到他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辛唐米娜”

    在看了那小号唯一的一条微博过后,我猛地对辛唐米娜这个人肃然起敬,不因别的,只因这如此独立的女子,有着如此安静的灵魂与如此完整的人格。

    曾经也有人问我独食者这一名词能否是那些爱好独食的人对自身清高品质的凝练,还有甚者直截了当的问我独食是不是一种“装哔”。我笑而不语,只因我也不知道。

    而也有人问我,到底什么是独食,是一个人吃饭的一种爱好,不想被外界打扰的一种个人习惯,还是可以扩展到生活周边的一种独自与孤独?

    或许该说,能够独食,也是一种“一个人的力量”。

    毕竟,独食者一般都会懂得如何与自己好好相处。

    而说了这么久,到底怎样才叫独食?我想,独食定是不止于一个人吃饭那样简单。

    而对此,我是这样总结的:愁不及身外,喜不出残影;圆而自立,融而不随。筵中寂语,席上默言;处身孤而不躁者,号曰:独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Miss安忆:原来我们不是孤立的存在 而是没有交集的团体

      本文标题:独食者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ixh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