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编剧书目
怎么设计对白?(3)

怎么设计对白?(3)

作者: satoshikunn | 来源:发表于2018-03-15 11:46 被阅读97次

    第四部:如何设计对白

    12、剧情/场景/对白

    我们不时看到有些故事写得不好,对白竟然相当出色,以至于白白浪费掉了。也看过故事很差,对白更惨。但不太碰到故事精采却被糟糕对白拖累,原因很简单:故事讲得好,对白就不会差。

    烂对白在警告故事内在深处出现问题。但由于火候不够的作者拚命改写对白,帮场景大贴OK绷,以为角色把话讲对了,故事会不药而愈。然而,角色和情节的弊病,不是把对白改了又改就可以治好的。你若没搞清楚自己到底要说什么,怎么可能弄清楚你的角色该说什么。

    一般人写故事是怎么把情节组织起来,怎么由小而大拼出剧情的全貌,做法因人而异。不过,组织的过程再怎么乱,作家到了最后还是要对形式(剧情、角色设计)与内容(文化、历史、心理内涵),汇整出全知如神的认识,由下而上把叙事撑起来,从里而外把对白写出来。对白是最后的一步,就像是在潜文本一层一层叠起来后,在最上面抹上文本这一层糖霜。所以,在往下检视对白设计之前,先复习一下剧情设计的基本组成。

    触发事件

    故事一开始,主角的人生处于还算平稳的状态,直到发生某件事打乱这平稳的状况。这件事,我们称之为“触发事件”。所谓“触发”,就是引发;所谓“事件”,就是“情节”。这是故事的第一件大事,是故事的发端,把主人翁的人生推得东倒西歪。

    故事情节的价值

    触发事件带来的冲击,会一举改变角色人生当中的危急价值。故事的内容一定是牢牢落在无可替换的核心价值上,核心价值“无可替换”是因为故事的基本属性就是由核心价值在决定。核心价值一变,故事的类型就跟着改变。举例而言,作者要是把角色生命中的“爱/恨”抽离出去,改以“道德/败德”取代,核心价值经这么一换,作者写的类型就会从爱情故事幡然变为救赎的剧情了。

    各场景的价值未必简单明了,但每一场景最起码会有一类价值在角色的人生陷入危急。而这个价值之于故事的核心价值,不是有所关联就是和它相配。价值取向出现变化的那一刻,就是该场景的转捩点。是故,场景当中的危急价值一旦价值取向有变,就表示剧情有所进展。

    欲求丛集

    角色有所行动,是因为有所求而必须有所为,只不过,人生既复杂又纷扰,必须穿行经过欲求的迷宫,让人晕头转向。讲故事的艺术,最终就是要将一股又一股的欲求汇聚起来、统合为事件/情节的奔流。在推动故事从头走向结尾的一幕幕场景中,讲故事的人只能从众多欲求中选择他要表达的,放进特定场景中。想要了解这样的过程,就必须检视欲求的组成,以及欲求是怎么推动叙事发展。

    “欲求”这个东西,可以划分出五面的层面:

    1.欲求目标

    触发事件出现之后,主人翁有了欲求的目标,亦即他想把人生推回四平八稳状态就一定要有的东西。这东西或是有实体的,例如他暗藏的一笔钱,或是情境方面的,例如平反不白之冤,也可以是理念上的,例如他的人生信念。

    2.最高意图

    欲求目标是落在客观面的,最高意图则是落在主观面:也就是一边是主人翁想要的东西,另一边是驱策主人翁的强烈情感需求。作者经由前者可以清楚想见故事走到末了时的危机应该怎样安排(主人翁的欲求目标届时究竟是否到手),后者则有助于作者去连接上主人翁的内在感情,亦即推动故事开展的内在需求。

    厚生劳动省大臣甩掉SP的保护,理由竟然是……

    3.动机

    欲求目标或最高意图,回答的是“什么”的问题:角色有意识的欲求是什么?角色无意识的需求又是什么?

    动机回答的则是为什么:角色为什么会觉得他需要那样的东西?他为什么要达到那个特定的欲求目标?若是达到目标,他的需求真的就被满足了吗?

    动机的根源深植于童年,也因此往往不合情理。至于作者对笔下角色之需求和要求的成因需要了解多少,就悉听尊便了。作者在写场景和对白的时候,对角色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欲求有所了解,都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4.场景意图

    场景意图是指角色即刻的、有意识的欲求,亦即他马上就要弄到手的东西,是达到最高意图这漫漫长途当中的一步。作者若是满足了角色的场景意图,这个场景就会到此为止。

    5.背景欲求

    我们每个人对于生活中遇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处于怎样的关系状态,其实向来心里有数;至于私生活面,对于自己和亲朋好友或恋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一样相当清楚。对于内在的自我,以及自己的生理、心理、情感、道德的安适程度,我们也理解通晓。除此之外,我们对于自己在时间洪流里的位置、过去的经历,以及对当下飘摇不定的处境、未来的期盼,也是心知肚明。这错综复杂的关系,交织起我们的背景欲求。

    角色的背景欲求不仅巩固其人生现状,也会牵制其人的行为。背景欲求交织成一张网,在故事的每一幕场景当中对角色的行为会有限定、牵制,影响角色愿意说出什么、不愿意说出什么,以求达到目的。

    原则上,角色于人生累积的正值关系愈多,他的行为举止就愈含蓄、愈“文雅”。反之亦然:角色若是没有什么好在乎的了……那么他什么都做得出来。

    对立力量

    对立力量,是指由下述四大冲突当中任一或全体发动起来的敌对力量:

    1.物理冲突:由时间、空间或人造世界、自然世界当中任一事物带来的力量。

    2.社会冲突:来自体制、管理体制之人的强大力量。

    3.私人冲突:亲朋好友、恋人等亲密关系有了麻烦,从不忠到离婚,到为了钱而不时小争吵等。

    4.内心冲突:角色的心理、生理、情绪出现了矛盾挣扎。

    行动的骨干

    主人翁努力达到欲求目标,这一路的足迹连接起来,就是故事的行动骨干。

    由于人生的纷扰最常见的来源就是别人,循着行动骨干而进行的活动中便以谈话最为常见。而且,一如故事的五条动线主脉(触发事件,纠葛推展、危机、高潮、化解),谈话也可以分成五个阶段:欲求、感觉到有对立、行为的选择、行动/反应、表达。

    “表达”便是将角色的行动带入他的环境,以话语活动最为常见,但是握紧拳头、轻吻一下、用力甩出盘子或不怀好意的假笑也算——这些都是非话语的行为,既可以搭配话语,也可以取代话语。

    想像一下这样的情况:你是写作的新手,努力想打进这一行。然而,在你藏着没让别人看到的秘密角落里,你的人生道路却是走得歪歪倒倒,总是觉得自己缺少了点什么。你的梦想是希望终有一天创作有成,像是写出一部长篇小说、一出戏剧或一部剧本,展现出类拔萃的笔力(欲求目标),如此一来,生命也就圆满平衡了。期望在艺术创作上有所成就(最高意图),就是你辛勤笔耕(行动骨干)的动力。

    所以,为了达到目标,你伏案写作(场景),打算写好一页对白(行为的选择),希望借此洞悉你笔下的角色,想出剧情接下来要怎样推展(场景意图)。不过,动笔之前,你就已经料到会有种种状况冒出来捣乱——老妈打电话来乱,小宝贝醒了在哭,生怕失败的恐惧让你反胃想吐,心里一直听到劝你就此放弃的声音(对立力量的出处)。尽管有这些捣乱因子,你还是选择坚守阵地,继续伏案创作(行为的选择)。所以,你涂涂改改同一段、写了又写(行动),但每写过一遍,笔下的对白一下结结巴巴一下又像连珠炮,愈写愈糟糕(对立力量),搞得你气急败坏,一口气骂出成串不中断的脏话,“臭他妈的……蠢蛋白痴混帐……”(表达)。忽然间,有如被晴天霹雳打到,你的脑子冒出新的切入点(反应)。霎时你文思泉涌,手上飞快敲着键盘,打出一句又一句对白(行动),笔下的场景焕然一新,迸现出意料之外的震撼力。完成后,你往后一靠,低声喃喃说道:“哇,这是哪里冒出来的?”(表达)。

    《代笔作家》剧照

    你的人生就是这样一刻接一刻顺着行动骨干,从“欲求”走到“感觉有对立”,再到“行为的选择”,然后来到“行动/反应”,最后则是“表达”。你是如此,你写出来的角色也是如此。你的人生如此,你写出来的故事也是如此。

    故事推展

    角色为了达到欲求目标而努力奋斗,对立力量也在增长扩大,逼得角色不得不加码使劲才能应付,也因此为人生带来愈来愈大的风险,意志力被迫愈拉愈高,作出的抉择也愈来愈危险。

    转捩点

    理想上,每一幕场景都应该有转捩点才好。故事就是由转捩点顺着行动骨干,朝着决定主人翁欲求目标能否达成的故事高潮,一路推进。

    转捩点的构成,唯有倚靠行动或揭露。当一件事因为立即、直接的行动,或是因为秘辛、前所不知的事情曝光,就会出现转折。由于对白既可以表达行为(“我这一走就再也不会回来了”),也可以传达讯息(“我嫁你是看上你的钱”),所以可以经由行动或揭露(或是两者同时),扭转一幕场景的价值取向。场景若是没有转捩点,场景的价值取向不论在形式或程度上都没有变化,该场景就不过是拿解说来当无事忙的过场罢了。一连串的无事忙推展下来,会把故事推到累赘乏味。

    场景推展

    推展(progression)就是在先前的行动或事件之后,继续不断添加行动和事件。一个场景中出现转捩点,就是在前一场景的转捩点上再继续加料,将故事线拉展开来。每个场景段落(sequence)的事件都会带起不大不小的变动,对角色生活的影响超过前一场景段落,是好、是坏不一定。每一幕的高潮都会带出重大的冲击。

    节拍

    “节拍”是“动作/反应”的单位。节拍由动作开始,再以它带出来的反应作结束。反应出自另一角色,也可以出自演出动作的角色本身。

    想像一下:某甲辱骂某乙某乙对此可以有的反应就多着了,像是反唇相讥或是嗤之以鼻。某甲本人对自己做的事也可以有反应,像是道歉,或是虽然对自己口不择言相当后悔、自责,却一声不吭。再不然,某乙也可能因为不懂英语,听到骂人的话还微笑以对。

    场景就是由这样一刻接一刻的“行动/反应”来来回回建立起来的。理想上,每一拍要叠在前一拍之上、带着往下一拍推进。场景中的后一拍不断架在前一拍之上,持续下去便带出对白的推展,以转捩点为轴心推动场景内每一拍的开展与迈进。

    行为的五道步骤

    角色到底要什么?因为什么因素而没能得到?他又该怎样做,才有办法得到?故事中的场景不是因为有人讲话才活过来,而是因为角色经由讲话而有所行动才活起来。所以,动笔写对白之前,一定要先提问题、找答案,由它带着我们从“欲求”到“对立”、“选择”、“行动”,顺流而下,最后走到“表达”——用对白打造场景,同时也带来扳转。

    七则作品研究

    接下来几章示范场景分析方法:拆解场景的组成,拉出潜文本的行动,以动名词作标示,然后挖掘这些行动是怎么在对白中作表达。诀窍首先在于为场景划分节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么设计对白?(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bf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