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深度关系》关于反馈的部分,觉得记住了,然而还是存余下来的东西不多;
余下来是什么呢?
关于反馈的三层面:
第一层:本人的情绪、需求、动机;
第二层:双方的行为、语言和其他非语言信息;
第三层:对方的感受和、受到的影响,和对影响可能的反馈。
昨天我与爱人就是否该买客厅书柜一事,差点儿一触即发;
为何?
他言语咆哮,说:上次跟你说过这款书柜不安全,让你不要买非要买,怎么说了就不听呢?
爸妈在家,三个人一起才把书柜装好,你不知道有多重。
我说:
你的愤怒会激起我的愤怒;
你是愤怒,还是解决问题?
他说:
我是愤怒
我说:
你愤怒我可以理解,但你之前说的,说了一次的我怎么一定就要听呢?(忘记说,上一次说这事已经一年了吧)
我接着说,我不愤怒,我还想多活些年。
他就不吭声了。
我说:你担心柜子不稳,可以在柜子前端垫下银币,重心后移有书就更稳了。
他说:那怎么行,没有上墙固定,万一倒了是万分之一的事故。
我说:对的,你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的呢?
他说:可以用自行车的线固定,分担60公斤。
我说:按你的想法来,我觉得挺好的。
于是,他安排我拿工具后我扶着梯子,他做好安装和固定工作。
很多时候,我与他的矛盾,并不是有多大,而是真正问题,伴随着反馈的形式让人火冒三丈欲罢不能。
真正的问题这里不谈,非一日之功,需后续逐渐解决。
反而因为反馈态度及内容引起的二次和再次伤害,是可以避免的。
比如:说话的语气、态度、场合。
大家有没有遇到或者听朋友抱怨说,对方都是“为你好”,却让人不仅烦而且很反感,觉得被冒犯,甚至引起互相攻击的事情。
我想,这种“为你好”最多出现在亲子关系和亲密关系中,在亲友关系和工作环境中同样会出现;师生关系中有偶有发生。
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遇着这种“为你好”的咆哮与逼迫时,我们可以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伤,能减少矛盾去聚焦解决问题呢?
反馈给出的三个层面,第三个是1、2的重复。
1、明确我自己的情绪、需求、动机是什么;
2、无论形态,还是语言不带攻击性,表达自己的情绪、需求,关注问题的解决或暂缓。
3、观察对方的反应,重复上述两步。
在上面的事情里,我很明确的是我不希望当爸妈面吵架,虽然我很生气,但吵架并不能解决问题。
他的愤怒点是:
很麻烦、给他找麻烦;
不听他的话,觉得失去控制感;
需求是:
担心不安全和辛苦了老人家。
我很理解他;
然而我也很清楚我爸爸希望能在得空时为家里做点啥,也觉得挺有趣。
但我不能拉我爸爸下水。
明确了自己和他,所以在沟通上就舒缓了很多。
一个巴掌拍不响,我不拍他响了一会儿,我们也提供了共同解决问题的陪伴与辅助,他也便好了。
下午装好了柜子;
儿子自己整理好了他的书;
晚上他散步回来说:好像还可以哈。
哈哈 我笑了笑,回应了声:哦:)
那么,大家遇到意见不同,而且因为沟通不畅会威胁或者严重影响关系的事情是如何处理的呢?
如果正巧遇着了我这一篇,下次是否可试试可能相似又可能有些不同的反馈法,来公好问题与关系。
关注我们可以调整的,对于不可知道的对方受到的影响,还是可以多观察来回应和调控。
没有完全沟通不了的事,彼此的状态很重要;
关注自己,关注关系,去努力建立更深的关系,来互助和成长彼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