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我觉得我的立场发生了变化,没有以前那么有干劲了,总觉得所做的一切不值得。”一向乐观开朗行事干练果断的前同事,一脸阴郁的坐在我的身边,诉说着她这两年心态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你会有这样沮丧的想法的呢?”工作久了产生职业倦怠能够理解,但是以往的交谈她会会觉得累,但不会认为不值得,这背后肯定有原因因,所以我才这样问道。
“你知道吗,上学期我被一个学生打了。”说到这,她的脸色更加灰暗了。“一个初一的小孩敢向我动手,你知道吗?姐姐我特别生气,我也很委屈,我觉得我全心全意为学生好换来的是武力相向,我觉得他们的良心都喂了狗,凭什么我还要受这个窝囊气。”真的能够理解一位兢兢业业的班主任此时此刻的心寒,但她还年轻,孩子刚刚一岁半,人生正是刚起步的阶段,难道就为了一次师生的矛盾就中止了一位优秀班主任的教育生涯?我该怎么劝她?我的大脑在飞速的转着,她也在尽力的平复自己的情绪。思考片刻我问了同事下面几个问题:
“你真的心灰意冷了吗?”
当我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迟疑了片刻,“那倒是没有,只不过是我对这个孩子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我以前是努力的去管他,想把他身上的毛病改掉,但是我现在很少去管他,也很少去看他,说白了就是无视他,我不想给自己惹麻烦,但对于其他同学我还是一如既往的。从同事的回答中我也触摸到了她潜意识中的真实想法,因为对于一位有良知的老班主任来说,永远会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尽管嘴上说的都是抱怨和不甘,但是她的内心还是想竭尽所能把事情处理好。因为跟某位同学发生矛盾意气用事、撂挑子不干这都不会是她的选择。此时的她更需要诉说,更需要解开内心的疑惑。也需要有个人帮助她确认内心最本源的想法。
“你想过没有师生双方情绪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看到她内心的动摇,我想要引导她深入思考学生和老师冲突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明确师生双方在的渴望。
“从我的角度看,就是这个孩子太没礼貌,目中无人,对老师毫无敬畏和尊重之心,所以我就要管他,让他知道守规则懂规矩。然而我越是盯着他,他越是反抗,他越是反抗,我越是觉得他是在挑战我的权威。所以我俩的矛盾就越来越深,也就越来越不对付。”作为过来人,打心眼里佩服同事的认真负责。这真是一位标准的负责任的老师的做法,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想尽一切办法把小树修直溜,但是却没想到欲速则不达,当孩子不听管教的时候,老师就会愤怒,发脾气,最后反而两败俱伤。然而学生不是靠管出来的,只有懂孩子,他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在肯定了同事的良苦用心之后,还是请她换位思考,这个学生情绪背后的原因。
“他的反抗,是为了表达什么呢?我们作为成年人应该比孩子多一些控制情绪的理智,你也知道当情绪爆发到了极点的时候人就会停止思考。现在让你再来分析当时孩子的情绪爆发点,你能找到背后的原因吗?”
“现在想想当时的起因事件并不大,但是我当时在气头上,就是想把他他纠正过来,而那孩子就是死倔,所以我们两个就冲突了起来,我也没想过一个初一的孩子会动手。在与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我认为自己是强者,可以征服和压制孩子,但是我却没有想过压迫有多大,反抗就有多激烈。这会在初一孩子面前栽跟头,着实是会让我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让觉得很丢面子。但静静下来仔细想想,这也怪不得孩子,是我没有听懂孩子的内在渴求,一味的想压制和管教孩子。他的无理和不受管束的背后是他想得到老师的关注而不是管束,他渴望被老师看见,而不是无视。”从同事的回答中我能感受到她已经找到了问题的卡点。
“你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出改变?”前面的两个问题让我看到了她超强的自我反思力,同样她也可以在反思中看清问题疗愈自我。所以我抛出了第三个问题。此时她的脸上闪过些许的羞涩,但转瞬间变得严肃和坚定了起来。缓缓地整理着她的思路。
首先,要控制好情绪,不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处理问题。你看孩子的情绪是很容易受到激发而变得冲动的,尤其是我们面对的这些青春期的初中生。如果我们hold不住情绪,孩子们也很容易被激怒,后果就不堪设想。
其次,不要试图去管教学生,要去引导他。老师总是想着简单粗暴的命令孩子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可是我们的孩子他听谁的呢?连爹妈的话都不听,当然听自己得了。所以不要去要求他们照做,而是要从他们的角度,给出建议。
最后,要多学习,去发现情绪背后的原因,做懂孩子的老师。孩子看似不合常理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他的原因我们如果不懂他们心里想什么,就不会做到理解接纳和共情,师生关系就岌岌可危。
全程的聊天,我只是问了她三个问题。但是却让一个伤心沮丧的年轻的老班主任恢复了满满的“战斗力”,为什么会有这么神奇的“魔力”呢?因为我懂她的心,一个积极向上老班主任是不会被一点挫败打趴下的,其实她的内心也一直在反思寻找答案,我能够做到的是倾听帮助她确认心中的答案,为她的决定赋能。
分别时,我跟她分享了《做一位懂心的班主任》,相信她能从中获取更多的能量,来从容应对更多的有趣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