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怀远书房原创文字集更文800字点赞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报怨以德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报怨以德

作者: 快乐咕噜噜 | 来源:发表于2022-07-26 15:36 被阅读0次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下所有大的仇怨,都是由无数个小的矛盾慢慢积攒起来的,最终积重难返,来个总爆发。

    古人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必须时刻小心翼翼。一旦这个“小鲜”因过于暴力的烹饪方法变得支离破碎,再高明的厨师也难以挽救,难以做到五味调和。

    因此,真正得道的统治者、管理者,从一开始就懂得以德治国,将矛盾及时化解于无形之中,避免小怨变成大怨。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调和了大的仇怨,必定还会有残留的怨恨,这怎么说得上是妥善的方法呢?

    在这里,老子并不是反对人们去化解“大怨”,而是他认为一开始就不应该让“大怨”产生。

    王夫之说:不虑于微,始贻于大;不防于小,终亏大德。大到国家治理、公司管理,小到个人修养,任何时候都要注意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六韬》)。

    著名的《扁鹊见蔡桓公》典故,蔡桓公讳疾忌医,原本只是在“腠理”的一个小病,进而由“肌肤”、“肠胃”发展到“骨髓”,已然病入膏肓,即便是扁鹊这样的神医最终也回天乏术。

    历史上,所有的王朝都跳不出兴衰治乱的周期率,就是因为王朝前期积累的各类矛盾在中后期积重难返,最终走向覆灭。比如,明朝末期,内有农民起义,外有辽东后金窥伺,尽管崇祯皇帝想要振作,想要力挽狂澜,最终只是拆东墙补西墙,损有余补不足,左支右绌,疲于应对,挽救不了危局。

    我们对子女的教育,同样要从一开始就引导他养成好的习惯和品行,“小善渐而大德生,小恶滋而大怼作”。

    同时,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老子认为解决“大怨”的根本在于,统治者一开始就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春秋晚期,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断发动大的兼并战争,加重课税,让老百姓不堪重负,苦不堪言。

    当二者矛盾日益激化,统治者试图通过改革来化解“大怨”,可这仍旧会留下许多隐患、祸端,甚至会激发新的矛盾。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社会也一样,积累了这么多矛盾,相比一开始就未雨绸缪,再怎么高超的调和化解之术,也是临渴掘井,不能称作善举。

    社会上,很多的贪@官都是由小@贪变成巨@贪,最初是一条烟、两瓶酒,慢慢发展到收黄金美玉、豪宅美院、香车美女,一旦身陷囹圄,往往痛哭流涕,悔之晚矣。“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啊。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所以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据的人那样宽容,从不天天追着人讨要索取。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契约的人那样和缓,无德的人就像税官那样苛责。

    “左契”,古代契约书写在竹木简上,分左右两半,债主持有左边这一半。“彻”,周朝的税收制度。

    在民间,老百姓之间正常、合法的借贷,即便是有借据,债主一半不会天天追着讨债,他往往会等到年底才会上门。即便是上门了,也不会开门见山直接讨债,而是要先客套客套。欠债的人如果没钱还,也会央求债主再宽限一段时间。债主一般也会多多少少顾及邻里乡情,表现出一定的宽容。

    而税官就不一样,他们要完成上级安排的税收任务,往往如豺狼虎豹般对老百姓挖地三尺、敲骨吸髓,根本不会在乎人民的死活。因此,封建王朝的税官总是冲在鱼肉百姓的第一线,给人的印象很不好。

    老子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和领导者,即便是对天下人施展再大的恩德,也要忘了施恩这件事,不要老是觉得大家都欠你的,天天念兹在兹。

    我们个人也一样,在单位做了一些事情,不要跳起来大呼小叫,生怕领导和同事不知道;给别人一些帮助恩惠,不要三天两头提醒对方记得你的“好”,这样的人就像小丑那样滑稽,能力再大也打不开人生的格局。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执政理念,一种是温和宽厚,一种是暴烈苛刻,两者所产生的后果截然不同。一种使得细小的矛盾消失在萌芽状态,一种只会不断引发各类矛盾,积小怨为大怨。

    一个公司,规章制度、考核机制就是和员工达成契约,一切按条例来就行,奖罚分明,员工自然会朝着目标努力。可有的公司管理者,制度和机制苛刻,经常不尊重员工,随意辱骂体罚员工,而且奖罚不明,那这样的公司最终也不可能长久。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重在循循善诱的引导,切忌拔苗助长,期望过高。否则只会过早地消耗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美好的天性。

    可有的家长不仅给孩子报太多的课外补习班,还经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一比就焦虑,稍有不如意就拿孩子出气,这样的家长和“无德司彻”又有何两样呢?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没有亲疏远近,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它常常伴随着有德行之人。

    天道没有亲疏远近,有德行的人同样是没有偏爱。有德行的人就像天道那般,对万物、对世人都一视同仁。

    因此,天道并不会因为你做了好事便奖赏你,也不贵因为你干了坏事就惩罚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这样的道理。天道没有情感,没有情感就能做到没有偏废。

    而真正有德的人,对他人、对社会做了好事,经常是默默无闻,不求回报。比如,香港著名影星古天乐在内地捐建了那么多希望小屋,却从来没有主动对媒体披露这些。

    我们怎么去理解“常与善人”呢?

    一个人能够成为有德之人、成为善人,本身已经是“道”赋予的最大的奖励和回报。这样的人是最强大的人。

    换一句话说,任何有形的回报都无法恰如其分地衡量匹配这个人的善与德,那么所谓的奖励对他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历史上很多有德行的圣人,生前大多会经历各种磨难,比如,周文王、孔子、司马迁……按照做了“好事”就应该得到奖赏的逻辑,那么周文王就不应该被囚禁,孔子不应该在列国之间游离,司马迁也不应该被处宫刑。

    可并不是,周文王演绎出《周易》,孔子称为万世师表,司马迁写出了史家之绝唱《史记》,试问还有什么样的奖励能与他们所做出的贡献相匹敌呢?

    这就是天道的神奇之处,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始终和有德之人、善良之人相伴而行。

    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时刻注意以人为本、与人为善,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化解无数小的矛盾,避免演化出大的仇怨,从而更好地度过灾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七十九章:报怨以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kko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