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清音戏起源于清末民初,起初是流行于西淝河两岸的民间花鼓小调。这种小调使用当地语言,唱腔每段结束都止于“嗯”“咦”拖音,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淮河清音戏是安徽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真正在淮河两岸老百姓心目中最令人难忘的句子,还是“谷大眼清音戏”,原因是清音戏的创始人姓谷字保宽,有一双特大、有神、会说话的双眼,且张口唱词、字字均送到百姓的耳目中,深受观众们的喜爱。
演员在幕后准备上个世纪60年代初,谷保宽带领两个弟弟以及大儿子、儿媳组成的家庭清音戏戏班正式诞生了。“谷家班”成立初期的唱腔较为混杂,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谷保宽把琴书、四句推子唱腔与本地花鼓戏、坠子民间小调相杂糅,创作出了一种新唱腔,即清音戏唱腔。
《中国曲艺·安徽卷》有对谷家班和淮河清音戏的记载,创始人谷保宽决定取名《清音戏》,渊源于曲艺《淮北琴书》在淮河两岸涡阳县、蒙城县、凤台县、颍上县、淮南矿、怀远县的老百姓称《琴书》为《清音》。
后继有人清音戏有板胡、三弦、二胡、杨琴、大弦、大锣、打板鼓等乐器,起初演员演唱的多是三小戏,不仅剧情、唱腔保持着与老百姓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其用词纯正朴素、感情真切,而且剧中的故事,切近老百姓、切近生活,更贴近实际。
谷保宽创办的清音戏班子,由他的儿女、侄儿、侄女、儿媳、女婿、侄女婿和弟子组成。为了传承和发展这项民间艺术,谷保宽平日里对戏班的训练十分严格。所到一处演出,均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不计较生活环境条件,更不论演出的场所大小。
多种服装淮河清音戏因均是当地艺人传承,在城市或乡间演唱,常常和当地的民间艺人互相交流,并积极汲取其他作品的精彩,对清音戏不断发展和创新。
淮河清音戏传统戏曲有《三女拜寿》、《桃花阉》、《赶花船》、《棒打薄情郎》、《王金豆借粮》、《李天保吊孝》、《白玉楼》、《吕蒙正讨饭》、《探寒窑》、《回龙传》、《张廷秀私访》等。其唱腔优美,曲调清丽,听起来婉转柔和,令人清心抒怀,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能够使人的精神境界受到陶冶和升华,具有很好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
演出现场淮河清音戏经历了多年跌宕起伏的发展,于2010年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几年,在文化部门的支持下,谷家班演出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参加了市县组织的非遗展演以及“文化迎春、艺术为民”等演出活动,更是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中标“送戏进万村”演出活动。如此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的非物质文化遗憾,堪称民间文化艺术珍品,应该被一直守护并传承下去。
亲爱的简友们,点赞并关注我的简书慕新阳,私信“投稿”两字,送你70+优质投稿资源,助你成功上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