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有的人也称其为“日子”。
确切地说,“日子”与“每天”既一样,又不一样。虽然可以说都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但是旅途过程中欣赏到的风景和遇到的人物各有不同。
愉悦自己,取悦他人的日子,虽然略显稀松平常,但不乏精彩纷呈。
被窗户莎莎的雪声叫醒,这可能还是深秋之后的第一次。
纵观“鸡型”轮廓内,唯有东北的天气,真的才能称得上四季分明。立秋之后,床上躺着的那个人或那几个人,此时,必须要用厚被子伺候了。
不然呢?不然的话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呗。
告别了一个不一样的昨天,迎来了更不一样的今天。单凭这一点点的不一样,对于任何人,都值得纪念。
因为,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这个过程中的每一天,都需要人去努力把握,尽量选择不虚度。
也就是说要倒逼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
大概是懂事儿比较晚的原因,进入到了高中,还比较贪玩儿,准确地说,那个时候对自己没啥期待。
直到马上就要进入到了决定一个人命运的高考考场的前一年,才渐渐对自己有了一个非常清晰而明确的要求。就是卯足了劲儿,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学校大门口那张大红纸的榜单上。
因为,那时所有人都以高考那一战的成败论英雄。
从陆军学院大院儿里走出来那天,仰视着兵龄与自己年龄一样长的连长,夜里都梦到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之后,所有的梦想,大都没能辜负不懈的努力。
无论如何,被认可,才是实现梦想的标志。
梦想,仅此而已?
梦想,不过如此!
尽管没有人能够做到从生到死,都能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但是,都会努力地去试着管一管。
当然,绝大部分时间里,都在为管理不了自己时间,去找寻形形色色的理由。
当然,此时有人站出来说,应该把那个德国老头儿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提到的“向死而生”这个理念理解透。
近而,过好、用好、珍惜好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在向死的方向,好好地活着,这比什么都管用。
大部分人觉得,这才是最科学、最严谨的时间管理法则了。
马丁·海德格尔之所以提出“向死而生”这个重大的死亡哲学概念,其实,是站在理性思维的高度,用“死”的概念,来激发人们内在“生”的欲望。
“向死而生”对于所有人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生活态度。
不向死,何知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