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关羽死等于是我死。

跳开来看,关羽之死不过是历史上一个军人死在了战争中,何以让你无法继续“推进历史”了呢?
因为塑造这个人物的笔墨最多,成长链最清晰详细,你寄情最深。比起其他人物,你跟随着关羽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毒,水淹七军…就好比你辛辛苦苦玩一个rpg游戏,你的人物不断升级强大,却在最巅峰时猝然死去,还不能读档,你是会砸电脑的。
此时此刻,你就是在用小说扮演着关羽,你就是关羽。关羽死了就不想看了,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也死了,后面的,都是别人的故事了。
其二,关羽是个高度符号化的人物,他的死不是他一个人的事。
蜀汉在小说里一直是一个幻梦一般的存在,关羽之死,就是梦醒时分。关羽是蜀汉精神的人格化表现。曹魏篡汉后,关羽的死亡与之形成了某种对照和应和。代表着匡扶正统汉室的愿景破裂,代表着某种承载着儒家道德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碎灭。所以关羽之死,还不只是你最喜欢最有共情的那个人物死了,而是关羽所代表的那个精彩的,热血的,粗犷的英雄时代,随着他的离去也一同被浪花淘尽了。小说突然失去了精气神,后面的内容,用现在的话说——没内味了。
关羽死后,曹操痛苦,不能自己,他之所以怀念关羽,实则也是在怀念过去的自己,过去的那个时代。
读者此刻的心情应该也和曹操类似。
功成名就后,曹操需要关羽来平衡自己内心的一些缺失。在关羽身上,曹操能看见自己年轻时的理想人格,这些美好的特质,因为地位身份的不断变更,动荡乱世的诸多不得已,或消弭,或异化了。
曹操最羡慕的,是关羽身上一以贯之的信仰,潇洒不羁的自由。他在关羽身上投射的,是他想成为而因为主客观条件而无法成为的自己。
爱关羽,实则是在自我抚慰,把关羽当做内心的一个尚未崩坏的图腾——尽管曹操无法“成为关羽”,但敬重关羽,会成为曹操的底线,成为他对过往浪漫时代的追念,成为他没有完全背离理想的证明。
欣赏关羽,是曹操在精神上的自我救赎。
如同曹操一样,我们这些被社会丑恶锤炼,在摸爬滚打中丧失了一些简单又珍贵的初心,一心想在文学作品里寻求某种超越和纯粹的孩子,都在关羽身上寄与着自己无法履践的美好人格,他快意恩仇,忠肝义胆,不贪图荣华富贵美女官爵,只是为了一个义字千里走单骑。华容道时,本可消灭蜀国最大的敌人,却因为其对自己有恩放虎归山。关羽身上,有那种超越了物质、利益、苦乐的终极信念和人性关怀。
而我们这些都想成为关羽而不得的小小少年,看着那个“理想化”的自己身死,如何不惊诧?如何不悲痛?如何不幻灭?如何不绝望?
那个策马扬鞭,勇冠三军的“武圣”怎么可能会死?
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关羽之死,是我们心中的英雄之死,不想看下去,是不愿承认关羽所代表的那种英雄符号会死,是不愿承认自己笃信的忠义精神会死。是不愿承认伟岸的倒塌,崇高的消解,完美的缺失。最重要的,是不愿承认纵使美好高绝,但世间万事万物都如云烟般虚无的事实。
随着他的逝去,我觉得我好像也跟着他去了。
(完)
欢迎关注公众号 宇宙酒
用于分享我写的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