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ofo被频繁爆出资金链短缺的消息。
9月11日,ofo被再次被爆出收到了一笔来自阿里的借款,数额接近6000万左右,这笔钱不是融资,而是借贷。消息称,这笔借款不是用来扩张业务,而是用于发工资。
随后,ofo回应称该报道不实,公司员工的工资是正常发放的。阿里内部人士也称该消息为假消息,没有借钱这回事。
之前还有媒体报道称因为滴滴否定了ofo提出的5亿美元收购方案,导致ofo陷入生存困境,紧急之下其只能向阿里发起借款,然而由于最大股东以及拥有一票否决权的滴滴迟迟不表态,导致这笔借款未成功到账。对此,滴滴官方否认,表示从未在ofo融资或借款过程中使用过否决权,没有拒绝签字的情况,不存在“滴滴不表态,导致阿里借款未到账”的这种情况。
ofo资金链断裂频传
虽然三方都对这则借款消息进行了否认,但是无风不起浪。早在1月12日,腾讯科技就爆料称“ofo公司账户上的可用资金仅剩下不到6亿人民币,仅能支撑一个月。”
共享单车虽有现金流收入,却一直缺乏有效盈利模式,再加上此前过度扩张的后遗症逐步显露,共享单车行业进入至暗时刻。摩拜单车有美团驰援尚可度日,缺乏得力靠山的ofo却捉襟见肘,只能靠戴威四处找钱。
如今,距离ofo上一轮融资已有半年。3月中旬,ofo宣称采取股权和债权并行的融资方式获得阿里领投、蚂蚁金服跟投的E2-1轮8.66亿美元。这一次融资中阿里系正式进入ofo董事会。
但是ofo依然没有终止“烧钱”迹象。在资本寒冬到来之际,资本对任何项目的态度都变得愈发谨慎,特别是烧钱项目,ofo缺钱的窘境愈演愈烈,此前媒体曝光的财务数据显示:
截至今年五月中旬,ofo对供应商欠款约12亿元,城市运维欠款近3亿元,合计欠款15亿元,押金余额35亿元左右,账面可动用现金已不足5亿元。而为保证公司正常运转,其每月开支需要三亿元。
在摩拜被美团收购后,ofo更是陷入被动。然而,戴威没有认输,反而有背水一战的意愿。
8月底,有媒体报道称经过多方信源求证ofo已经被滴滴20亿美元收购,但最终还是被ofo联合创始人于信否认,于信称ofo的终局还没有到。那么,ofo的终局会是什么?
ofo终局时刻或将至
ofo一开始诞生于校园。2015年戴威在北大师生中招募2000位共享车主,宣称要推出10000辆共享单车,只要用户共享了一辆车,就能获得所有小黄车的使用权。那时候,小黄车还是真正的共享经济,正是因为这样的起点,让ofo一直很自豪地对外宣称是无桩共享单车模式的创造者,它甚至一度努力将这一原创模式复制到海外,踏上了激进的全球化征程。
一年之后,ofo走出校园的,大举进入城市。汽车记者出身的胡玮炜在李斌的支持下,一夜之间将摩拜单车铺到北京街头,成为ofo进入城市最大对手。
此时资本市场在经历过滴滴快的一役后,十分兴奋,四处寻找下一个滴滴,共享单车同时处于新出行和共享经济风口,一夜之间成为香饽饽,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出现在大街小巷,它们改变了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一度跻身“中国新四大发明”,成为中国本土创新代表。
春风得意马蹄疾,ofo在资本的热捧下一路狂奔,仅在2016年的短短几个月,就获得了5轮融资,累计融资的金额超过2亿美元。
共享单车行业也开始了规模宏大的烧钱、补贴和扩张。在2017年7月,ofo获得了7亿美元的E轮融资,但不到两个月就烧光了。到了12月,据看过ofo财务报告的知情人士透露,ofo账面上可动用的现只剩下3.5亿元,并且还将30亿元的押金用于支付供应链的欠款。
摩拜单车等同行的现状差不多:虽然融资进程十分顺利,然而现金流却很难为正,共享单车成为一定要靠资本输血的早产儿。
行业清盘时刻终于到来,4月初美团正式对摩拜单车收购。能够像摩拜单车这样找到下家接盘的幸运儿不多,大多数玩家都已出局。一个季度后,在表决大会上投出反对票的股东应该会感谢当时投赞成票的人。
ofo在与巨头谈判后,选择了独立自主的路线,开展自救,戴威在内部开会启动了“胜利”项目,其目标是当ofo盈利1元时,就是胜利。为实现这个目标,ofo开始精细化运营,收缩战线降低运营成本,尝试各种方式增加收入来源。
ofo退出或压缩了多个海外市场,提高了单车整体收费水平,接着探索将用户注意力通过广告变现,它甚至“不务正业”地在App中加入了信息流业务,希望可以做一个嵌入式的今日头条来卖广告。6月份,ofo透露在车身广告的业务营收超过了1亿元。8月22日,ofo又在App进入页面植入了5秒钟的品牌广告视频。
ofo的这些动作多少有点放手一搏的意味,而且显得很吃力——让一个共享单车来做信息流卖广告赚钱,可能比让信息流平台做共享单车还要难得多。
ofo开源节流后在单车采购、投放和维护上变得保守,免押金范围的缩小提高了用户的使用门槛,用户体验也不再如昨,单车骑行收入进一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地盘损失的ofo在与阿里和滴滴的巨头博弈中,谈判筹码也越来越少,变得日益被动。ofo的两大股东滴滴和阿里都在共享单车领域有了自己的亲儿子。滴滴复活小蓝单车为青桔单车,与供应商签订大额订单,而蚂蚁金服拥有哈罗单车45%的股份,让其在二三四线城市肆意发展。
当整个行业变成巨头扳手腕的桌面时,ofo想独立运作本身就显得很理想主义。要么出局,要么站队,是绝大多数中国互联网创业者的宿命。留给ofo的时间已经不多,“罗超频道”预计,ofo加入巨头怀抱的传言终究会成为现实,只看什么时候以何种形式出现。
共享单车残局无人下
资本是双刃剑,每一个繁荣的互联网行业背后的推手都是资本,然而如果不善用,资本就会形成副作用。
资本的大举进入打乱了共享单车应有的节奏。一个市场被催熟,难免有揠苗助长的问题。共享单车行业,在资本的助推下走上了粗放式发展之路,疯狂铺量导致资源浪费、烧钱补贴延后了盈利节点、国际扩张加大了资金压力,整个行业在疯狂扩张后留下一地鸡毛。
此前摩拜投资人龙宇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
“共享单车是个单边市场,行业属性决定了他们不必发动激烈的烧钱补贴战,摩拜和 ofo 短期内在增量市场和平共存本毫无问题。即使没有数以亿计的资本进入,不管ofo 还是摩拜其实也有活下去甚至盈利的可能。”
共享单车在资本进入的时刻就脱离了共享经济的本质,变成了资本博弈的游戏。
理论上来说,共享单车不是提高闲置资源利用率的平台,而是属于烧钱造车的单车租赁模式,是无人租赁经济的代表。虽然它无限提高了一辆单车的使用效率,然而却也出现了过度投入,不是激活闲置资源,而是制造闲置资源,造车越多,闲置资源就越多,这一定程度造成了浪费,以及对道路等公共资源的挤压。
共享单车从优质资产变为负资产的路径很容易理清:
1、资本输血过猛,大量造车,然而用户使用频次却不够多,供给过剩,资源浪费;
2、单车越多,维护费用越高,一旦维护资源投入减少,废弃单车就会变多,成为平台更大的成本损耗,用户体验也会直线下降;
3、废弃的共享单车占据城市空间,城市监管部门强化管理措施,限制新单车投放。
4、“人性之恶”在共享单车维护成本降低后,更多被释放出来,破坏、盗窃、上私锁现象时有发生,且难以再受到当初那么严格的惩罚。
恶性循环榨干了共享单车原本应有的价值,共享单车成为负资产,行业成为残局,然而下棋的关键大佬,却已兴意阑珊。
曾经是ofo最佳买手的滴滴,在今年启动了猝不及防的战略调整,从规模扩张到安全First转型,购买意愿下降;阿里在有哈罗在手的情况下,更倾向于借款这样的保守动作;各路资本在“钱荒”时代出手也变得异常谨慎。谁会是ofo的白衣骑士,现在依然没有眉目。
2017年12月,朱啸虎悄悄将ofo的股份全数卖给了阿里巴巴,据称套现30多亿,早期疯狂宣传和加持的投资人套现离场。
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此前接受采访时则表示:
“资本是助推你的,但是最后,其实你都得还回去。”
不同的是,胡玮炜已经卖掉摩拜实现财务自由,成为同龄人中的成功者,戴威却还带着ofo在崩溃边缘苦苦挣扎——“胜利”计划或许会实现,却遥遥无期。戴威的ofo如果能够逆袭,就是一个传奇,大家都知道这很难,今天的戴威带着ofo突围之路显得有些悲壮。
共享单车给行业上了生动一课:
1、在其启发下,无人租赁模式在更多领域普及,如雨伞租赁等领域,虽然不像共享单车这个炽手可热,却反而可以偏安一隅。
2、它告诫创业者一个已被验证无数次的潜规则:在中国做互联网创业,独立做大是丰满的理想,拥抱巨头是唯一的现实。
3、资本是行业的助推剂,它可以让火箭升天,使用不当却会烧掉火箭。欠资本的债,最终由市场来还。
4、资本疯狂投入砸出两个领跑者再合并的剧本已发生过很多次,却不是每一次都会发生,创业者、投资者都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坑。
5、创业者有戴威的理想主义很好,有胡玮炜拥抱现实知进退的能力更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