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用非常直白的对话形式带我领略了阿德勒心理学,看书的过程也是不断刷新认知的过程,后悔太晚看到,不过还好没有错过。
书中的年轻人身材矮小,五官丑陋,做着一份可以被任何人替代的工作,在家里从小被父母说成没用的弟弟,在工作中无法得到上司的认可,这样的背景和条件让他完全没有自信甚至自卑。他不相信主张阿德勒心理学的哲人所说“人可以改变,而且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这个观念于是和哲人展开辩论。
辩论从“改变”开始。年青人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他倾向于从过去找原因。而哲人告诉他,现状和过去的经历没有因果关系,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行为的“目的”,一直依赖过去的“原因”会止步不前。阿德勒否定心理创伤这个说法时说“任何经历本身不是成功或则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跳出文章反思自己,我好像一直都在从原生家庭里找自我,观察养育者的一举一动,想从他们的行为和回忆中找自身问题的原因,可找到了原因也改变不了什么,原来重点不是找原因,重点是怎么改变。
书中哲人告诉年青人想要改变就要“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对世界和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我们不要去找造成现状的原因,而是要拿出“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而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我理解的是一切人际关系,就像阿德勒所说“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一样,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就是与他人的关系。要改变,首先要学会分辨“人生课题”。事情的结果由谁承担,课题就是谁的。做好自己的课题,不干涉他人课题,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不干涉别人的同时也不能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学会“课题分离”是外在世界人际关系的起点,而终点是找到“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存在于“我和你”乃至于“我和万物”中,只要人活着就存在于各种小的、大的共同体中。这个概念告诉我们在遇到困难时要去“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样就不会受困与眼前。就像《少年的你》中跳楼的女生胡小蝶,她选择死就是因为她只看到了“学校”这个小共同体,而没有意识到在学校外有更大的共同体存在。
共同体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我们追寻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最终想找到幸福感。哲人说“人可以改变,而且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而获得幸福的方法就是在共同体中付出,付出感即幸福感。但是付出的前提是建立在课题分离的基础上,也就是“我的付出”是我的事,而你怎么想是你的事。
这本书刷新了我对自己和对外在世界的看法,还让我对人生意义的有了重新认识。阿德勒说“人生不需要深刻,但是需要认真”。这句话让我如释负重,我一直惭愧自己没有深刻的人生目标,可阿德勒告诉我“人生没有普遍性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能够赋予人生意义的只有自己,选择不怕招人讨厌,不为他人而活的自由道路认真前行。自由之路也需要北极星指引,不然就会迷失方向,这颗星就是为他人付出。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