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场悟道
01
王阳明从南京出发,经过江西、湖南、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贵州东部,进入贵州地界之后,继续往目的地行进,也越能感觉到当地的荒凉。公元1508年,37岁的王阳明终于到了贵州的龙场驿。
龙场驿,在现在的贵州贵阳市的西北部,明朝时期是贵州土司安贵荣管辖的区域,所谓的“驿”,相当于明代的官方招待所,我理解和现在的“驿站”差不多吧,就是给往来的人们提供住宿和休息的场所。
明代的贵州,是一个少有人烟的“老少边穷”地区,一般只有犯了大错的朝廷官员,才会被贬到这里来当官,但由于当地的环境,很多人到了这里,不久后就染病去世了。
如今的贵州,发展迅速,蒸蒸日上,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有很多游客不远千里到贵州来旅游。这和明代是个鲜明的对比。
龙场驿周围杂草丛生,荒芜不堪,地形和气候比较复杂,杂草和丛林里还经常有体型巨大的蛇、兽出没。还有更可怕地能够夺走人生命的“瘴气”。这些对于,长期生活在江南地区的王阳明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苦中作乐的王阳明,在闲暇时光中,发现了一个山洞,山洞里面云雾缭绕,有如仙境一般。这个山洞和老家的那个山洞如出一辙。这不是冥冥之中上天的安排呢?也许,在追求通往圣人的道路上,自己的功力还不够,还需要再修行一次。
王阳明,当即决定,在这里(后被称为阳明小洞天)继续修行,这是他的居所,也是他悟道成圣这地。
02
在山洞修行的时间里,王阳明给自己打造并布置了石床、石椅、石桌,灶台,石头象征着坚毅,也象征着“铁石心肠”与世隔绝。
王阳明白天在山洞里读书、写文章,晚上在山洞中睡觉、休息。没事的时候,他便在山上悠闲地散步,思考着人生的意义。这段时间,他写了很多关于这个小山洞的诗歌,他把这些诗歌命名为《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由于环境恶劣,再加上历经磨难,他的三个仆人都生病了,他只能自己干活,给仆人们煮饭、熬药,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除了要面对自然因素的不利条件,他还有一个潜在的危险,就是他的大仇人——刘瑾。得知,王阳明还活着的消息后,刘瑾时不时想派人去暗害他。已经见过许多人生死的王阳明,并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03
在龙场驿的三年里,太多的不平坦经历,让他的脑海中浮现一个命题——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假如圣人也面临着同样的环境,他们将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孔子、孟子、还有传说中写出《周易》的周文王,不都是和自己遇到同样的遭遇了吗?公元1508年的一天深夜,一声大笑破空而出,击破龙场山谷的宁静。王阳明从山洞狂奔而出,大呼:”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一刻,他顿悟了,他找到了人生的真谛!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他得出一个结论:圣人之道原本就存于每个人的心中,我们根本不必向外去求什么。只需要:求理于吾心”就好了,这就是所谓的圣人之道。
王阳明开启了“心即理”的心学命题,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这门学问是无数豪杰的指明灯,不仅影响了明代以来的中国人,更是对日本和韩国的许多著名人物产生了重要影响。今日内容之思考:人生路上经历的磨难,是对一个人的锻炼,它能使你意志坚强,更加坚定自己去践行所思,所想。一直在想,心学和心理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