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来到新疆库尔勒市,来到十八团渠暨军垦英雄纪念园,一条川流不息的大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点点星光,渠水清澈见底。渠边有一座红褐色的花岗岩纪念碑耸立在青松翠柏间,花岗岩基座上巍然屹立着肩背步枪、手握坎土曼的军垦战士塑像,这就是十八团渠纪念碑。
军垦英雄纪念园每年库尔勒市及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都在十八团渠开展纪念活动,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凝聚正能量。
1991年5月,兵团第二师在库尔勒市城区的交通路、天山路、铁门关路交汇处、十八团渠首,建成十八团渠暨军垦英雄纪念园,以缅怀军垦战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和作风。
纪念园占地8834平方米,园中矗立着高18米的纪念碑,碑身两侧各镶有一幅铜铸浮雕,生动展现了军垦战士在党的领导下一手拿抢、一手拿镐,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风采。
军垦英雄纪念园碑身正面的大理石基座上,镌刻着王震将军在十八团大渠建成40周年时的题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战功和建设社会主义胜利万岁”。碑身另一面镌刻着王恩茂同志题写的十八团渠简介。
1950年9月15日,为了使刚刚获得解放且百废待兴的新疆尽快转入经济建设中,在王震将军的亲自规划下,十八团的1300多名官兵,肩负钢枪,手拿坎土曼,在亘古荒原上摆开了兴修水利的战场。
军垦英雄纪念园当时修水利工程,没有一样机械化工具,只有十字镐、铁锹、坎土曼、红柳条编的抬把子和挑筐,全靠人力在冰封的荒原上开凿。
官兵们靠着建设美丽富饶家乡的信念和理想,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吃冻窝头,喝冰雪水,硬是用双手建成了一条宽8米、深4米、长38公里的引水渠。大渠设计灌溉农田10万亩,远期33万亩。
1951年5月15日,王震将军亲临工地参加了竣工通水典礼,这是当时新疆完全靠手工开挖的最大的水利工程。通水剪彩后,将军挽起裤腿,跳进水流中,兴奋地捧起甘甜的渠水。为纪念十八团官兵们的壮举,大渠被命名为“十八团大渠”。
军垦英雄纪念园当年,这条渠就灌溉了十八团和地方两个乡的10万亩土地,千百年来深受缺水之苦的当地农民得到了甘露的滋润,十八团渠让绿色在戈壁上生长,缔造出最美的希望,孕育着兵团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
1980年7月至1984年3月,十八团大渠改建为砼板防渗渠,大渠东引孔雀河水,西灌兵团第二师二十八团、二十九团、三十团及沿途的库尔勒市恰尔巴格乡、上户镇、兰干乡等万顷良田,成为一条造福两岸各族群众的绿色动脉,见证着兵团地方互帮互助、融合发展、共同繁荣的历程。
军垦英雄纪念园多年来,兵团第二师先后对其进行了3次大规模改扩建,现在已形成68公里的主干渠,年引水量3亿立方米,灌溉着兵团和地方的50万亩良田,使之成为享誉全疆的粮棉基地和库尔勒香梨生产基地。
十八团渠灌区还荣获水利部授予的“全国先进灌区”称号。如今的十八团渠依旧发挥着灌溉万亩良田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了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市各社区、机关单位、广大师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首选之地。
从1994年起,纪念园移交库尔勒市管理,成为库尔勒市一处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6月被库尔勒市确定为红色旅游基地。
军垦英雄纪念园70年过去了,十八团渠渠水奔流不息,十八团精神代代相传。十八团渠也已成为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情操的象征,激励着后人。
军垦英雄纪念园随笔/恒之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