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海外敦煌简友好文互动专题韩非子之道想法
《韩非子•孤愤》之四,成为贤君明主的关键!

《韩非子•孤愤》之四,成为贤君明主的关键!

作者: 读史明智慧 | 来源:发表于2022-04-27 17:32 被阅读0次

【读经典】

凡法术之难行也,不独万乘,千乘亦然。

简单翻译下:凡是提倡法治良策的主张都难以推行,不仅发生在有万乘兵车的大国家,在只有千乘兵车那样的小国家也是一样。

人主之左右不必智也,人主于人有所智而听之,因与左右论其言,是与愚人论智也。

简单翻译下:君主左右的近臣,不一定都是有才智的人,君主听了有才智人的主张,就与左右的近臣来讨论这主张,那就有可能与愚蠢的人讨论智慧的主张,很难有智慧的判断。

人主之左右不必贤也,人主于人有所贤而礼之,因与左右论其行,是与不肖论贤也。

简单翻译下:君王左右的近臣,不一定都是有德行的人,君王认为某人有德行,而礼貌地对待他,并且与左右的近臣讨论他的德行,就有可能与缺少德行的人讨论有德行的人。

智者决策于愚人,贤士程行于不肖,则贤智之士羞而人主之论悖矣。

简单翻译下:智者的计谋由愚蠢的人来判断,有德行的人靠无德的人来评判。那样有德行、有才能的人会感到耻辱,而君王得出的论断也必定是荒谬的。

人臣之欲得官者,其修士且以精洁固身,其智士且以治辩进业。

简单翻译下:人臣中想要得到官爵的人,那些品德上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将会以对国事的专注和行为廉洁来约束自身;那些有才智的人,将会以办理政事得体来奉献功业。

其修士不能以货赂事人,恃其精洁,而更不能以枉法为治,则修智之士不事左右、不听请谒矣。

简单翻译下:作为品德上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不会用财物去贿赂侍奉别人,而是依靠着自己的专精廉洁,更不可能违反法律去治理。因此修智之士不会去讨好君王左右的人,也不会去理会私人的请求拜托。

人主之左右,行非伯夷也,求索不得,货赂不至,则精辩之功息,而毁诬之言起矣。

简单翻译下:君王左右的近臣,行为不像伯夷,要求索取而得不到,财物贿赂没有跟上,那些精明强干的功绩就会被压制,而诽谤诬陷的言论就会多起来了。

治乱之功制于近习,精洁之行决于毁誉,则修智之吏废,而人主之明塞矣。

简单翻译下:办好政事的功业被君王左右的近臣所制约,廉洁的行为取决于近臣的毁誉裁决,那么修智一类的官吏必然遭到废黜,而君王的明察之见也会被阻塞。

不以功伐决智行,不以参伍审罪过,而听左右近习之言,则无能之士在廷,而愚污之吏处官矣。

简单翻译下:不按照功业劳绩来裁决才智和德行,不以反复验证来审察罪过,而是听信左右近臣的片言只语,那么就会造成没有才能之辈充斥朝廷,而愚蠢腐败之人窃居官位。

【谈心得】

韩非在本章进一步论述了,君主左右近臣的不利影响,深入剖析了君主不能依法辨别判断臣子功绩的错误行为,指出这就是无能之士充斥朝堂,腐败官吏位居高位,法治良策难以推行的重要原因!

韩非指出君主的近臣不一定都是有智慧,品德好的,而把智者的计谋由愚蠢者来评判,让品德不好的人来衡量贤者的品德,那些智者贤臣会感到耻辱,同时君主的论断也必然是荒谬不准确的。

这是一个关乎国治民安的大事,韩非做了仔细的论述,提出君主应该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只听信听信于左右亲信的话,这个作法本身就是错误,判断出得结果必然是错的。这也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

韩非进一步指出“其修士不能以货赂事人,恃其精洁而更不能以枉法为治”,品德高尚之士是不屑用财物去贿赂,他们洁身自好不愿违法办事,结果左右近臣“求索不得,货赂不至,则精辩之功息,而毁诬之言起矣”。

常此以往,“则修智之吏废,则人主之明塞矣”,君主只能听到左右近臣对智者贤臣的息功毁诬,明察之路被堵塞,就会废除修智之吏的官职,如此一来,以精业廉洁、治辩进业要求自己的智者贤臣就彻底被埋没了。

因此韩非再次呼吁君主,要要按功劳裁决臣子的才智与品德,通过多方验证审查臣子的罪行和过错,绝不能让“无能之士在廷,而愚污之吏处官矣”,这也是成为贤君明主的关键所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韩非子•孤愤》之四,成为贤君明主的关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jl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