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星(满分五星)
一本被高估了的书,在7、80年代,这本书提供的见解或许独到,但是今天看来,这本书只能算是将行为学和博弈论在一个更大规模的尝试,而且不知是翻译还是原书的锅,很多句子简直无法理解,只能通过上下文重新脑补,比如“影响认知者对发信号者的形象发出者和接受者都知道信号可以很容易地既由欺骗者发出,亦由诚实者发出”,让我有种机翻来回翻译形成的特别语感。
这是作者早期论文扩展,而从这里我感觉到的是一个年轻人极力想要创建新的理论体系的野心,为此他将大量通讯的专有名词套用到书中,无形中增加了阅读难度。
本书的主题是一个国家如何在不付出大代价的情况下对别国政策施加影响,而因涉及范围太广,最终的聚焦点落到了外交政策上,讨论了三个话题,国家如何塑造自己的形象,外交信息的价值和真假以及这种影响机制本身的影响。如果你换个角度看成是两个人之间沟通的问题就简单很多,不过这个过程中你还要意识到这两个人是由很多人组成的群体,根据阿罗不可能定理,把两个国家比喻成两个精神分裂也未尝不可,只是每个国家的分裂程度有些不同。
一、为什么要塑造形象
交流合作的前提是稳定的预期,这对于国家或者个人而言都是一致的,特别是国家层面,因为缺乏更高层级的规则约束,国家间的制约都是以彼此行动规律的判断为基础,这种情况下一个强硬的形象可以让别人在想要拿你碗里的东西时掂量掂量,一个守信的形象则能保障别人愿意与你合作。
而现实之中,各种各样的情景层出不穷,固有形象并不能囊括所有的内容,加上一个国家也并非铁板一块,这既导致了形象与行动不能做到一一对应,也给了国家或者个人通过释放信号或通过行为塑造自己形象的机会,以此以较低的成本影响它国的政策。
二、形象塑造的要素
作者提出了一个信号和标志的分类方式,但考虑到其过于模糊,我将重新梳理一下结构。
影响形象塑造的有三个要素,历史惯性,当前言行和彼此解读。历史惯性深刻影响国与国间的彼此判断,也会反作用于彼此的行为,对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判断时美国对其一贯强硬态度的解读,而对萨达姆而言不澄清也是让伊拉克在邻国间保持威慑必须的手段。
当前言行则是对现实可能反应的重要预判,对国家而言就是外交发言和具体行动,外交发言通常被看作权重较低,但是对有历史行为印证的外交辞令通常就会比较受重视,如果这期间出现了具体的行为,那么其他国家对相应形象的判断更容易被信任。
最后是彼此间的理解,实际上对形象的塑造不同对象间的理解,都会是不同的,就像职场中,你主动帮助别人,在自己的理解是塑造热心的形象,但是一些人会理解为多管闲事,另一些人则会认识是好欺负。
三、生活中的运用
这本书的规模放小就是平日里的沟通交流,你要如何能提高和同事的沟通效率,塑造一个稳定的形象就是很好的方法,如果他们明白,你说“不”就是不,那么在你拒绝时他们就不会再纠缠,但是如果你拒绝后又再答应,那么你们间的沟通就会变成一种漫长的拉锯。
同样,当你需要判断别人的行为可能时也要警惕自己的判断的依据是历史与现实的综合,还是仅仅依靠刻板印象,因为当个体面对高度的不确定性的时候,更倾向于反观内心,以来自己对别人形象的认识来做出判断,想想很多感情中被背叛的人,在没有看清现实前,都不愿意相信,选择蒙骗自己,也是这个道理。
当然这本书中所提的观点拿来运用太过宏观,也太难理解,所以我觉得解读一本行为学的书,补充一下,也当是让自己休息休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