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只研究可解问题。”[p23]
如何鉴别科学?其实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学了这么多的知识,对科学的概念还是云里雾里。一直以来,总认为科学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些未知的领域,那些需要探索的神秘事件都在科学范围之内,我们普通人是接触不到的。
还好,及时地从无知中走了出来。现在才了解,科学家所说的科学理论“必须是可证伪的,并且仍未被证伪的”。而当一个理论已经被证伪了,那就不是科学理论了。
“可证伪性”?这是一个有点绕的概念。第一次读到,只是下意识的从字面意思自作主张的解释了一下,也即“可以被证明是错的”。为什么科学是可以被证明是错的?如果被证明是错的,那还叫什么科学?这是多数人所想不通的。
其实是我们忽略了后半句“并且仍未被证伪的”。科学理论应该具有两面性,它可以被证实,也可以被证伪。如果某个已经被证实过的理论,在目前人类所知的领域中还没有被证伪,那它就应该被列入科学范畴,等待后人研究完善。如果这个理论已经被完善了,它也必将被公众熟知并认可,也即承认它的科学性。
不确定我是否完全表述清楚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参考果壳网上的一篇相关文章——《无法证伪的理论就是耍流氓》。
在心理学中,可证伪性也是其鉴别伪心理的一项重要指标。
从大家熟知的弗洛伊德说起。(事先声明,本人对弗洛伊德理论还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所以某些观点也仅仅代表现在的认知水平,也许有误,仅供参考!)
他的研究方式似乎是从自己经手过的许多个案中总结经验,然后建立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并对那些异常行为做出解释。在那个时代,他的“潜意识”风靡全球,得到了大批拥护者,但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弗洛伊德的理论使用一个复杂的概念结构,在事后解释人类行为,但并不做事前的预测。”[p26]
看似完美的解释了所有问题,让大众产生“原来如此”的心理安慰,却丢失了科学本质上的可证伪性。
“心理学并不追求那类事后能解释一切,但事先无法做出任何预测的理论,不追求这种解释系统所带来的安逸感。它不接受那些被设计得用不可变、并代代相传的世俗智慧体系。”[p31]
现代心理学所研究的每个问题,是由一个个实验,一份份数据搭建的起来的。
“当数据与理论不符时,通过对理论进行不断地修正,科学家们最终构建起能更好地反映世界本质的理论。”[p32]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弗洛伊德理论发展缓慢,在现代心理学中地位日益下降的原因。
当然,弗洛伊德在心理学界的贡献还是毋庸置疑的。如今,他的精神分析也在文学影视创作方面有着深远影响。
可证伪性还揭示了科学的另一个真相,科学并非神圣不可侵犯,不能犯错的。相反,科学理论正是从一次次的试误中得到了发展。
“在科学中犯错是正常的,对于科学进步来说,真正的危险是人类有一种固有的倾向,即避免让其信仰暴露在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情境之中。”[p33]
人类总习惯于固执的坚信自己所认可的事物,宁愿相信长期以来的错误常识,也不愿相信事实。
这一章,读的有点累,写的也很生涩。不知道自己理解了多少,读者又理解了多少。但需要再次说明的是,虽然认为弗洛伊德理论不具有可证伪性,但这并不代表它就是伪心理。没有读完全书,就不能轻易下结论;即使读完全书,也不能仅凭一家之言就否定弗洛伊德在心理学界的地位,是吧?
全部章节的传送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