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今中外国学与传统文化心血来潮
【酱香通鉴】汉宣帝刘病已改名——聊聊“避讳”

【酱香通鉴】汉宣帝刘病已改名——聊聊“避讳”

作者: 衣赐履 | 来源:发表于2018-10-18 09:28 被阅读26次

    前64年,汉宣帝刘病已下诏说,我听说,古代天子的名字,民间都不常用,所以很容易避开,因此,我决定改名为刘询。

    衣赐履说:可不要小看刘病已改名,因为这涉及到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就是避讳。这可不是小事,一不小心,就可能杀头的。刘病已,一个“病”字,一个“已”字,不晓得有多常用,如果不改,不知道要害死多少人诶。柏杨先生对“避讳”有一段论述,我们摘引过来学习一下哈。

    柏杨先生注:古代官场上有两大文字游戏,一是绰号,包括谥号、庙号、尊号;另一则是避讳,是儒家对权势的一种卑屈谄媚,比绰号更麻烦、更无耻,影响深远。

    讳,在作动词时,意思是躲开。在作名词时,意思是尊长的名字。避讳就是对尊长的名字,不但笔下不能写,口中也不能说。尊长的名字就好像疯狗的屁股,万不可碰,不小心碰了一下,大祸可是滔天的,会被立即咬上一口,毒发身死。五千年来,中国人除了缴税和服役,每天还要面对种种大小不一,光怪陆离的疯狗的屁股,长期下来,遂不得不紧张出全民性的神经质恐惧。

    躲开尊长名字,在古书《礼记》上,便有明文规定,以后逐渐成为一种专门学问,研究三年都研究不完。大体上说,避讳有四种方法:一是改字,二是空格,三是缺笔,四是改音。只因为秦始皇的老爹名叫嬴楚,就把“楚国”改成“荆国”;汉武帝名为刘彻,“蒯彻”就成了“蒯通”,“彻侯”就成了“通侯”(也可称列侯)。唐太宗李世民,名字中有一个“世”字,“王世充”就变成了“王充”。孔老夫子的名讳,那也是碰不得的,所以,孔丘的“丘”,就得念成“眸”。

    为了避讳,不但改国号,还改姓氏,历史上有名的文彦博,本来人家姓敬。曾祖父时,跟后晋帝国一任帝石敬瑭的“敬”字对撞,他只好改姓“文”。到后晋瓦解,才改回原姓“敬”。可是,倒霉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名叫赵敬,敬家只好继续姓“文”。不但改名改姓,如果官名跟大人物的名字相同——或同字,或同音,连官都不敢做。《北史》载,李延实先生被任命当太保,因他祖父名李宝,保、宝同音,于是辞职不干。官可以不当,衙门不能全部裁撤,只好改衙门,李世民的“民”施展威力,“民部”就成了“户部”。衙门可以改,地名就更不用说,汉文帝刘恒有一个“恒”字,“恒山”就成了“常山”。地名可改,经典书籍也可以改,刘邦名邦,《论语》上的“何必去父母之邦”,就成了“何必去父母之国”。不但人改名,官改名,书改名,地改名,连动物也得改名,吕后名吕雉,雉则成了野鸡

    北宋时的田登,他当州长时,不准人民冒犯他老人家的名字,冒犯就抽鞭子,于是人们把“灯”改叫为“火”。上元节时,州政府出告示说,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这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来源。南宋时的钱良臣也不准人冒犯他的名字,他的小儿子非常聪明,一天读到《孟子》“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就念成“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五代时的官场达人冯道,请教师讲解《道德经》,那句“道可道,非常道”,教师改“道”为“说”,变成“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天下最无聊的事,莫过于避讳,五千年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为避大人物的讳,只好到处打听尊长的名字叫什么?爹娘、祖先的名字又叫什么?既不准人写,又不准人说,却又非要人知道不可——不知道怎能不写不说?这种矛盾的窘境,反而被当作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法则。除了把活人搞得神经兮兮,还把所有的文字记载,弄得一团糟乱。

    衣赐履说:“病已”二字,实在太寻常了,想来,因疏忽而犯了讳的人可能不少。刘病已能够改名,而不是强行维护其至高的权威,说明这个皇帝身上,还是颇有些人情味儿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身在白云外:伟大如李世民,只是要求民间不要“世民”二字连用即可,单独用可以不避讳。
        衣赐履:@身在白云外 厉害厉害!多谢多谢!:blush:
        身在白云外:@衣赐履
        “令曰:“依礼,二名不偏讳。近代已来,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典。其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旧唐书·本纪第二)。
        衣赐履:@身在白云外 哦,还真不知道,受教了:smile: 正史有载吗?

      本文标题:【酱香通鉴】汉宣帝刘病已改名——聊聊“避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ocj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