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朋友的同事聊天,和我说起一件事。
聊起孩子时头皮发麻,大倒苦水:“孩子太难养,毛病一大堆,尤其是做什么都没耐心,怎么说没用。”
后来,聊天时才知道,原来在孩子几个月大时,因为自己怕丢工作,就让婆婆照顾,自己回大城市工作。
婆婆对孩子无微不至,生怕孩子委屈了,有很多次,在孩子玩积木盒子时,婆婆忽然的跑过来,拿出一杯水,递给孩子:“宝贝,玩了这么久渴了吧? 要不上火了会打针的。”
孩子有时不愿意,就会推开婆婆的手;有时候,迫于无奈只能将水喝了。
等孩子懂事了,妈妈就会说孩子做任何事没有耐心。殊不知,这些都是家长从小引导孩子变成那样的。
有专家指出:
孩子3岁前,孩子在玩耍时,不要去打扰他,让他专心致志的去做自己的事情。孩子的身体会很好的调节自己的需求。
因为孩子在玩耍时,他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大人去强行打断孩子,将对孩子的以后会产生,不可弥补的影响。

教育学者尹建莉曾指出:
教育全在细节,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每当父母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都要就你所采取的手段思考一下:你想强化的到底是什么,你采取的方法是孩子喜欢的还是反感的,它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
如果只是凭情绪和习惯做事,不但达不到目的,更有可能破坏孩子养成好品格的目的。
02

孩子2岁半了,每天早上去幼儿园的时候,都是拖拖拉拉,父母都很发愁。
妈妈说:“孩子每天起床就哭哭啼啼,穿衣服总是妈妈帮忙。这么小就什么事帮忙,以后可怎么办?”
有时候,孩子不起床,妈妈着急了会发脾气打孩子。
妈妈也想了其他办法,如告诉孩子,如果明天早早起床,会给孩子物质奖励等。只是这些都统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孩子又变会原来的样子了。
后来,老公告诉孩子,如果不早早起床,妈妈爸爸以后就再也不要你了。用这种恐吓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孩子的起床的毛病治好了,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变的胆子小了,而且睡觉时必须大人在旁边,否则就又哭又闹。
心理学家曾提出一个概念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家指出,父母对偏爱孩子的心理和情感,使孩子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促使孩子达到预期的效果。
所以,父母们请相信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积极的信号。
如果父母可以用发现孩子优点的眼光来解决问题,那么相信孩子所有的缺点可以解决。
案例中的孩子就是如此,虽然她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父母都不应该用恐吓的方式迫使孩子就范。
这样做非但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出现其他的问题。
当孩子出现缺点时,父母的耐心和好的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03
若把人生比作一艘航船,好习惯就是这艘航船鼓动风帆的风。一个人走的有多远,是由好的习惯来决定。
孩子是否有好的品格,是由父母来决定。父母就像“雕刻师”一样,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所用的态度和方法决定着父母是用刻刀还是锄头来雕刻这块美玉。
很多父母都是无意识地促使孩子拥有坏习惯的。
比如:当孩子在吃雪糕时,妈妈问:“能不能给妈妈吃一口?”当孩子给妈妈时,妈妈告诉孩子:“你吃吧,妈妈不吃。”
孩子慢慢就会感觉妈妈不诚实,以后会无意识的学习到了妈妈的做法。
当孩子喜欢什么的时候,父母总是去尽力满足,久而久之,孩子人会认为这是应该的, 孩子就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将来会很难融入到集体中。
一个孩子如果他在小时候能养成好的习惯、好的品格,长大后对困难总是以积极的态度来解决。
那么父母如何引导孩子拥有好习惯?
1.没有犯错的孩子,只有不成熟的孩子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在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前,所有的行为都是潜意识不成熟的动作。
孩子的不成熟分两种,一种是需要父母要引导,如不讲卫生、喜欢说吹牛;另一种是孩子可以自己纠正,比如:如何面对挫折、怎样适应生活。
父母在看到孩子有这些不成熟的表现时,要想想它属于哪一类型,自己如何引导孩子。
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作者曾写到:
儿童没有过错,只有不成熟,而不成熟才意味着有生长空间和成长可能。
对孩子多一些积极的回应,远比苛责更有效。
2. 在坏习惯中找出孩子的优点
这世上不缺乏美,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曾听朋友说过,如果只说孩子的好处,而不指出他的缺点来,孩子会不会慢慢变得骄傲自满,目中无人?
其实朋友想错了,我们所说的优点是指孩子的缺点中的优势。比如,孩子喜欢咬手指,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妈妈发现你上次咬了十分钟,这次才咬5分钟。比上次有很大的进步,妈妈相信你会靠自己的努力,变得越来越好。”
当然,前提父母要和孩子沟通好,使孩子也有改正这个坏习惯的心理。
就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尹建莉老师所说:
父母引导孩子时,要拿出诚意,只要家长能在这个过程中不发火,不指责,不包办,坚持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在孩子出现反复时,仍然能从她的消极表现中找出积极的地方,给予真诚的表扬,那么,孩子的自觉管理意识一定能形成。

教育无小事,愿我们的孩子在父母的爱和努力下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