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浪漫派还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大师布鲁克纳。虽然我们平时比较少有机会在音乐会中听到他的音乐。因为他的作品跟马勒的作品一样庞大,上演很不容易。但他的每一部交响曲都是古典音乐史上不容错过的杰作。他的一生中所有的创作全部在写一个主题,那就是上帝的神圣和伟大。他和巴赫一样用音乐表达对上帝的信仰,并且从未改变初心。
如果将布鲁克纳和马勒作比较,布鲁克纳没有丝毫浪漫主义大师的气度。他40岁之前几乎没有写过一个音符,当踏上维也纳这趟音乐之旅时,已年过不惑。从10岁就开始到教堂担任管风琴师补贴家用的经历,让他的音乐启蒙完全处于神性的光辉下,所以布鲁克纳的作品圣洁、质朴、充满力量。虽然也有人讽刺他“把一部交响曲重复写了九遍”,但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这可能正是他在信仰道路上努力追求的最好方式。
布鲁克纳和马勒的作品都非常长。相较于马勒音乐中丰富的内容素材,布鲁克纳更擅长用一种不徐不急的叙述方式表达音乐内涵。他交响曲的语句、结构都极为工整,而且能够发展出不让听众觉得厌烦的冗长。他在音乐中提现出非常稳定的特质。如同他在第一到第九的创作历程中从未刻意追求自我突破。这种将一生都奉献给上帝的精神体现在音乐之中,带给人安全感。
布鲁克纳一生极为勤奋,不过直到60岁《第七交响曲》才获得世人肯定。布鲁克纳给人的印象是木讷的,跟他同时代的那些大师们都用各自的方式去展现才华,让更多人听到自己的音乐。布鲁克纳的作品生前却没有好好被演奏过。好在作为信徒,他对上帝的安排坦然处之,永远按照自己的节奏创作,不心急,不放弃,今天看来留下作品才是重要的。他去世后作品成为与贝多芬,瓦格纳和勃拉姆斯一样被指挥大师们和德奥顶级乐团精彩演绎的永恒旋律。
听布鲁克纳常常让我联想到塞尚,在他们两人身上同样有着一种坚持不懈的韧劲。塞尚这位“现代艺术之父”同样不被当时的主流艺术圈所接受。但他始终认为应该坚持对于物体的架构和实体感,才创作出了划时代的作品。所以一个苹果也被赋予了各种崭新的视角,画过千千万万遍,最后成为了艺术史上最特别的苹果。
布鲁克纳去世的时遗体被安葬于奥地利圣弗洛里安教堂的管风琴下方。人们说上帝想听音乐所以召唤他去了天国。喜欢布鲁克纳的人将聆听他的音乐视为精神上的朝圣。当然如果单纯认为他作品出自信仰,可能也不全面。“布鲁克纳躲到信仰中,并做出木讷的姿态,由此来化解受力,然而他的虔敬之中却隐含着寻找自我的意味,并将自己的话继续在作品中口气坚定、不紧不慢地昭告出来,这难道不是一种勇气吗?”他如此虔诚,如此执着,是因为寻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新世界,在那个世界里音乐才是真正的信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