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这本书中有很大的篇幅留给了勃拉姆斯,而且对他各方面的研究都很深入。“3B”(即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向来被认为构成德奥音乐史的三根支柱,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BBW”(即巴赫,贝多芬,瓦格纳)。以前观众对这位伟大作曲家的关注除了音乐还有那段与师母之间,发乎情,止乎礼,坚守一生的爱情。在这本书里读到了大师身处名利,情感的漩涡,如何坦然自处,读完油然而生出更多敬意。
勃拉姆斯在音乐史上显然是一位极有耐力的马拉松长跑者。虽然他没有莫扎特和贝多芬那样天才儿童般的经历,遇到舒曼之前也没有什么成功的作品。不过身处那个群星璀璨的年代,他其实很早就被引荐给了李斯特,而且已经有着相当江湖地位的“钢琴皇帝”也给过他很多提携。他曾被带到了魏玛乐派热闹的圈子里,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却因为性格内向敏感,无法适应。
遇到舒曼夫妇后,勃拉姆斯找到了强烈的归属感。因为相较于复杂的社交圈,他们给到的肯定,友谊,以及帮助显然是更加单纯、亲切、带着家庭般的温暖。舒曼当时的评论和美学观点对于德奥的音乐史有着重大的影响力,他将勃拉姆斯载入其中,并且给予了高度肯定。然而他过世以后,布伦德尔提出的“新德意志乐派”,瓦格纳、柏辽兹和李斯特成为了乐坛的先锋力量。
面对整个欧洲都在为瓦格纳的乐剧喝彩的时候,勃拉姆斯则坚守自己的艺术准则,用回归古典的方式,创作着器乐音乐以及非戏剧的合唱曲,还背负着德意志交响曲的复兴。瓦格纳晚年的时候曾经恶毒地讽刺勃拉姆斯“时而是浪漫的民谣歌唱家,时而戴上古典巴洛克假发,时而像个犹太人,同时又是‘伟大的《第十交响曲》’作者,犹如游走在假面舞会之中。”勃拉姆斯却没有恶言相向,反而在他去世的时候嘱咐自己的乐团成员“伟大的瓦格纳走了,我们今天需要停止所有排练活动”。联想起李敖一直攻击余光中,被那句“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而我从不搭理,证明我的生活可以没有他。”四两拨千斤轻轻化解。真正的高级可能就是不争不吵,超然物外,还是会被人放在漩涡中心,无法忽略。
今天在音乐史上的任何一种结论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里都可能发生变化,甚至最后根本微不足道。而且对于观众来说,艺术审美因人而异。对于音乐家和他作品的评价可能只是我们最终去发现和了解他们的一段引子。对创作者来说能坚持自己想做的音乐,无论有没有人喜欢都可能都不重要。就像作者说的“勃拉姆斯拉姆斯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由他和瓦格纳、李斯特强烈矛盾剧烈对撞后迸发出的新世界。”很多时候冲突也有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