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147486/6491abd85c18f8c7.jpeg)
来文院的这些日子,总是在尝试不同的事物。听笛萧是;听朗诵是;现在听戏曲也是。
相对于医学院的生活,文学院的是丰富多彩的,没有消毒水的味道,只有文人骚客曲水流觞的闲情逸致。不得不说,我是幸运的。
我对戏曲最原始的印象是汤显祖的《牡丹亭》,之所以印象深刻是我看言情的时候总会出现昆曲,而昆曲里经常唱的就是《牡丹亭》里的句子,常用的有”“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可能是小女生性情使然,就特别喜欢。但是我从来都没有去看过这些东西,或者是听那些嗯啊嗯呀的曲子,太磨耳朵了。
今日去听戏曲,上台的是一些已经半百的民间艺人。他们收录各地民间的民谣民歌,学习并吟咏。但是因为社会原因,现在的民间艺人越来越少,我的民俗学老师有时候情至深处,泣涕涟涟。
这个活动是老师带我们去的,虽然嗯嗯呀呀的还是听不懂,我还是很努力地在听。听不懂语言,我就观察服饰和面部表情,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地方。
戏曲服饰主要穿的是蟒袍,因为选取的戏曲是《四郎探母》《莲台选妃》《三英大战》,里面的角色都是什么将领王侯,所以大致穿的是蟒袍。
我记得由为深刻的是老太君思儿心切,一番感慨之余隐隐盼望儿子归来,在老师嗯嗯呀呀之后,我看得由为清楚:老师哀叹的嘴角有微微上扬,一挥袖继而转身离去。
在看到热情的民歌,洋溢着当地人的质朴与欢乐。看着嘴角上扬的民俗学老师。我心里还是有几分黯然的。
我想到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新一代的少年更多地是关注物质,文化传承的是意志精神,和物质扯不上太大关系。那么有多少人会做文化传承的工作呢?这些文化都是这老一辈的人在默默坚持,想要它经久不衰,可现在又有多少人懂这些,并且精通它们呢?
令人庆幸的是,在《莲台选妃》这场戏中,是老一辈和年青一代同台演出。老一辈人经验丰富,肢体表情到位;年轻人则显得略微僵硬。
我听着他们一起发声,两种声音的抑扬顿挫都没有出现很大差异,我由衷地钦佩这些小小生们,能做到有本事上台,而且上台不慌张和上老师的调子,真的挺不容易的。
那些上台表演的人相对于看表演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可这正不是文化传承的现状吗?看着那些稚嫩的身影,我想,他们应该就是下一代接班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