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容易间歇性懒惰的人,有时候下午没课,午睡醒后就会懒得起床,然后一下午都耗在床上。
尤其是下午,就是不想做事,发呆也好,追剧看综艺也好,即使自己明知道还有很多任务需要完成。
然后总是在晚上入睡前因为没有好好把握今日而懊恼。
颓废得自己都害怕。

又是一年考试周,要评教,要选课,考查课要写结课论文,考试课要认真预习复习,校里的观影活动,系里还有元旦晚会,以及为了学分而被迫参加的各种活动……
有时不免会抱怨为什么这么忙、忙得莫名其妙。
回头想想,现在的我已经过上了曾经向往的大学生活,到底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没什么不满意的,但总是缺点什么。
我没有学弹吉他,也没有在十一小长假独自去一次南京,更没有加入学生会,甚至没什么真正聊得来的朋友。
不能否认的是,人是群居动物,每个人都不喜欢被孤立的感觉,所以当我们进入一个陌生环境的时候总是希望融入进去,哪怕获得只是一点点的归属感。
可到最后,聊天记录里最多的就是:
“在吗”
“在”
“老师发的题你整理了吗,借我看看”
“…”
“帮我把包里的伞拿到自习室行吗”
“…”
在ta给我发“在吗”的时候,我真的很想回复一句“不出意外的话,未来几十年我都是在的”。
杨绛说:“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一路走来,我们一直在做选择和取舍,没有人告诉我们这种选择或取舍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
记得小时候,我每喝下一罐牛奶,就相信自己一定会再长高个几厘米;每多做几道数学题,就相信自己能多考几分。
身高,分数。那时,衡量自己是不是在成长的标准清晰可见。
然而,当这些外在客观的标准不再起作用的时候,我们还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好坏对错”是什么吗?
年底的时候,朋友圈和qq空间里不乏一些个人年度总结,比如:又拿到了xxx奖,去了xxx玩,看了xxx演唱会……
羡慕着别人的种种成绩,又懊恼为什么自己一年下来好像“一事无成”。
与其懊恼自责,不如多和自己比较,能比以前的自己进步一点,本就是一种成绩。
时间走得太快了,不如在心情烦躁的时候放下手中的事,整理整理书桌、看一部电影、扔掉抽屉里的包装袋、清理手机上的小红点、删除相册中没用的截图、听一首没听过的歌……
很喜欢《小人物》里的一句歌词“我已经找到了我的位置,那需要很多的时光去交换”
喜欢什么就去做吧,别等机会走了再去后悔;趁现在可以仗着“还年轻”,讨厌什么人就怼回去,谁还不是第一次活在这个世界呢,凭什么要让着(毕竟等到大点的时候就没理由乱来了)。
用尽全力的生活本就很珍贵,所以啊,何必与旁人比较呢,能坚持做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