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街有家小店,店主是位30多岁的资深美女,人美加上货色靓所以人气很旺。每次在这家小店驻足,都会收获满满。
这段时间,为自己的钱袋子考虑,选择有意远离它。可是今天一不留神,脚拽着脑袋走了进来。
一进小店,迎面挂在南面墙中间的位置,一件醒目的橘黄色长卫衣吸引了我,于是三下五除二,开始试那件心仪的衣服。
因为是老顾客,店主并不打扰我,继续与店里坐着的另一位靓妈闲聊:“其实咱们都看出她有了重病,可都心照不宣不去捅破。她自己还给自己打掩护,说我就是瘦了,到大医院检查好几次,啥事也没有。然后就先离开了。”
“是啊,有一阵,咱们同学会她都不参加。好像不敢见人似的。”
明知道自己有病,却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理谁都有。毕竟,谁也不愿意也不敢面对来势汹汹的病!可这两个人现在风轻云淡地以人家的病为谈资,也好像不那么厚道。真若是自己大难临头了,她们可能会吓得尿裤子。
诗人莱辛这样评价此时的场景:“我们的骄傲多半是基于我们的无知。”人生是一本厚厚的书,内容错杂,分量沉重,能翻到最后那一页的人,都是值得敬佩的勇者!
—2—
同学的老父是一位年届高龄的长者,在一次例行体检以后,发现肺部有一片阴影。当知道别人的体检报告拿到手唯独他的被医生留下来还要“跟他唠唠”时,老人家开始不淡定了:“肯定是有什么不好的病。要不他找我干什么?”
他不敢去医院,让自己的孩子给取回体检报告。孩子去了医院,医生告知:“可能出问题了。领老人再好好查一查。”
孩子没办法掩饰,就立马领他到了更权威的医院,一查之下大惊失色:果然有病,最好立即动手术。于是就战战兢兢地上了手术台。家人们度日如年地守候在手术室外,好似面临末日审判一般。
手术很快结束,医生满面春风地通知他们:“虽然是恶性肿瘤,可好在发现得早,没有大风险,术后也不用做什么放化疗,吃点对症的药就行。”
虽然有惊无险,孩子们考虑老人的焦虑,决定瞒住实情,于是让医生帮忙做了个假病历给老人过目。十多天以后,老人欢天喜地地回了家。
去年春节家里人团聚的时候,老人面有得色地向关心他身体的孩子们汇报:“自从回了家,我每月都检测体重,现在还长了五、六斤。前几天理发时,理发师说我头顶新长出的头发都是黑的,我仔细一看还真是的。还有,以前30多年没彻底好的皮肤病居然也完全好了。看来你们告诉我的都是实话,我得的不是治不了的那种病。”
我们费尽心机以为掩盖住了实情,实际在当事人心里早已心知肚明。但人的善是多么灿烂,只要透过一点点缝隙,就能照亮整个生活。
「暗访」人们为什么因自己的不幸感到自卑?—3—
人们遭遇打击的最初都是发懵的,不愿意见人的背后实际上是不愿意面对这样的自己。
突发期——
“人病则忧惧”。在确知病情的开始阶段,好多人选择的是讳疾忌医。就像走在光天化日之下的人突遇暴风骤雨,人会两手抱头可又免不了被淋得透湿一样,病人会本能地选择否认事实、而且会为这种选择找出各种合理化的托辞,伴随着震惊、恐慌、不知所措而来的,是面对生活不虞的冲击站立不住的生存恐慌。
“忧惧见鬼出”。病人止不住地胡思乱想:“为什么是我?我做了什么坏事要得到这个下场?是上辈子的我欠了谁的么?”这些反复回想的心声萦绕在病人的心头,挥之不去。
防御期——
“我该怎么办?”开始这样想的时候,说明病人进入了主动防御期。为了重建被打破的心理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损的自尊和自信,病人会心急得乱了方寸。但在进行生命自卫的过程中,渐渐的能正视自己,正视原来视如洪水猛兽的各种打击。
这时,路边荷塘里的荷叶会被摘下顶在头上;山脚下的破庙或茅草屋也可让凄风苦雨里的旅人暂时避雨栖身。
解困期——
也许是在破庙栖身的那一刻,倍受打击的人已经在思考问题的解决之道了。于是,他开始接受现实,寻求资源,焦虑减轻,自信增加,社会功能逐渐得到恢复。
成长期——
不堪的经历的确有伤害力,消极应对的人会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这是它“唬人”的一面,可是它还有另外的一面:使危机中挣扎出来的人变得更成熟,因为他获得了应对危机的技巧。
杜甫有首诗,描写的就是他遭受危机重创后重建了心灵的过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杜甫住的是草堂,本就难敌风雨,加上人情险恶,他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顿。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何由彻!”
这样的窘境怎样面对?这是个难题!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他是怎样走出困境的呢?
“跳出三界外”。只有跳出私欲的小圈子,放大自我的格局,“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本文系原创,转载请联系本人并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