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二 译文
杜绝所谓的圣贤和智慧,R民可获利百倍。
杜绝所谓的仁义,R民自然会回复到孝慈的天性。
杜绝机巧功利,自然没有盗贼。
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其实都是巧饰,不足以治天下。
所以有必要让R民的思想有所归属。
那就是回归纯洁淳朴的本性,减少私心杂念。
抛弃所谓的“圣贤仁义智慧”之学,就没有忧患了。
三领悟体会
这一章里,讲到的“圣智、仁义、巧利”,曾经的理解,都是褒义词,
四 古为今用
A:炜嘉:我理解的“仁义”一直都是褒义词
B 老师:凡物皆是中性。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仁义只是一种行为表现方式而已,亦如喜欢什么或讨厌什么,都是情绪的一种渲泄。
A 炜嘉:事物本来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只是我们强加了一些标准和定义,反过来又用这些主观臆断的东西来迷惑自己
B老师:大仁则不以仁为仁,大义则不以义为义。老子当之。
A 炜嘉:就像是人本来具备的品性,不用刻意拿来标榜自己
A 炜嘉:仁义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仁义本来没有问题,如果过分的渲染就是问题了
B老师:正确。仁义本是人的自然天性,何必如ru家非要提高到成为对人品质的衡量标准。
A炜嘉:ru家这样的引导就会让人走入一个误区,本来具备的天性,却被拿来当管理者工具的使用,去制衡,又让人产生了对比,使人们忘记了自己本来就有的天性,而是盲目的去攀比
B老师:攀比的结果就是凡是以爱的名义去胁迫于物。
A炜嘉:以爱的名义去胁迫,口口声声是爱,其实更多的是控制,就像现在很多的妈妈对孩子的方式
B老师:正确。凡物皆是有限度的,突破限度则走向其对立面。爱过度则恨生矣!
A炜嘉:是,物极必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