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故另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 第十九章》
所以要人民有所依归:表现单纯、保持朴实,减少私信,降低欲望。
见素抱朴和少私寡欲,是老子面对“大道废弃、六亲失和、国家昏乱”,所提出的根本解决之道。在对世事万物进行了细心观察和深刻体悟后,老子认为只有回到“素与朴”所代表的人之本来的样子,才会有心灵与精神的归属。
如果失去了这个根本,所谓的“智巧与仁义”乃是亡羊补牢之策,因其舍本逐末,不仅无法发挥其预想的效果,往往会弄巧成拙,叠加新的困惑,进而积重难返。
见素抱朴是保持事物原有的自然本色,而没有文饰雕琢。素,是未经染色的丝,朴,是没有雕琢的木。在这里“素与朴”即代表事物的本真质朴,也隐喻着老子对回归自然之道的推崇与向往。
《庄子. 天道》中说,“静而圣,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在道家看来,要想从本质上解决问题,需静下心来,复归到事物的质朴本初状态。破解社会纷乱如此,化解内心困扰亦是如此,陪伴孩童生长仍是如此。
所以老子说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内心的清净无为,修炼观念上的少私寡欲。之于家庭教育则首先是父母内在心性的体验与觉察。
《孟子,尽心下》有言曰,“养心莫善于寡欲。”由此看来,虽然具体解读不尽相同,但在个人修养方面,儒道两家在少私寡欲上可谓不谋而合。
细观孩童成长中的诸多困惑,看起来是表现在外部情绪上,反应在具体行为中,纠结于人际关系间。其实本质上皆是远离了孩童质朴的本真,失去了天性禀赋发展的自然,被各种外在价值的尺度所束缚,为诸多嗜欲杂念所羁绊,从而迷失了自我,偏离了“见素抱朴”之本。
在孩童生长教育中,父母如果有此智慧觉察,会首先返回到自己生命成长的内在里,见素抱朴的活出真实自己,然后才有机会陪伴孩童朴而素之的生长,此谓父母之成长优先于孩童。
明代诗人高攀龙,有一首《枕石》的小诗,道出了其中的奥妙,您不妨听来,“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寂寂深山暮,微闻钟磬声”。
“心同水净,泉流汩涌不息,身与云轻,亲情虚室生白”,与孩童共享相伴生长之趣,您以为如何?
天下父母,与孩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