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心经里的这句话,向我们传递了一个观点,那就是菩萨或心经的撰写者向我们揭示了宇宙空间的基本规律--物质的起源的定律。

我们来看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我们该怎样理解?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实在的物质和空虚没有什么区别,空虚和实在的物质也没什么区别,物质就是空虚,空虚就是物质。”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句话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物质就是物质啊,实实在在的,摸得着,看得见,感觉得到,可以观测得到;空虚就是空虚,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不到,观测不到,它们怎么会相同呢?其实我们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之所以看到物质和空虚不同,是因为我们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来看的。如果,我们在以前呢,比如,一天前,一个月前,一年前,一亿年前,一百三十亿年前,宇宙初始,混沌之前呢,物质还是物质,空虚还是空虚吗?总体来说,心经所表达的观点就是,物质的起源来自空虚,这就是物质的起源的问题。心经的撰写者已经向我们明确地传达了他的观点,那就是物质起源于空虚,即心经所载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和道家所宣传的思想相同,老子在道德经上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和“无”的概念,我认为和佛教所说的“色”和“空”是相同的概念。

释迦摩尼生活在公元前500年前的古印度的大陆上,而中国的老子生活在公元前571-476年之间的中国大陆的战国时期的楚国的苦县,即现在的河南鹿邑县,他们可以说相隔千山万水,不同的时期,却提出相同的观点,不能不说是殊途同归。

网友评论